当语文课遇见智能萤火
张文萱
南京市软件谷小学 2100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技术已成为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重构教学场景的关键力量。小学语文教学需兼顾语言知识传授与儿童思维发展,而智能工具的可视化、交互性特点,能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象体验,契合小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征。本文以《我是一只小虫子》课堂为例,从教学实施的六大环节出发,分析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
二、智能技术在《我是一只小虫子》课堂中的应用(一)课堂导入:智能场景构建,激活微观认知
课堂导入阶段,借助智能设备打造沉浸式微观情境:通过音响系统还原逼真虫鸣,电子白板以动态缩放技术将草叶转化为“参天巨木”,晨露、蒲公英绒毛等元素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同时,结合语音引导“现在,你们只有米粒大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该环节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将文本中的“微观世界”从抽象描述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如学生观察“蒲公英绒毛化作荧光数字孢子”“掌心白雾变成微型云海”,快速建立对课文场景的认知;二是通过互动触发设计(如指尖触碰屏幕引发元素变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欲,为后续文本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二)文本探秘:交互设计赋能,深化情感共鸣在文本解读环节,以“虫生悲欢”为线索,结合智能工具设计分层互动
1. 情境还原:播放蛐蛐儿音效,引导学生模仿“用铅笔接收信号”,将课文中的“虫语”转化为具象动作,强化文本理解;
2. 体验联结:读到“被苍耳刺痛屁股”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如“被仙人掌扎到”),并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学生表达,形成班级“体验库”;
3. 情感转化:播放鸟类捕食视频时,通过像素重构技术将画面转化为“小鸟厨师制作翻糖蛋糕”的温馨场景,配合童声合唱,缓解学生恐惧情绪,引导其以善意视角看待自然关系。
此环节通过“感知-表达-转化”的递进设计,让学生从“被动读文”转变为“主动共情”,智能技术则成为连接文本与生活、调节情感体验的桥梁。
(三)汉字教学:动态可视化,破解字形难点
针对“月字旁”相关汉字(如“股”“臂”“腹”)的教学,采用智能屏幕动态演示功能:将“月字旁”转化为“会呼吸的骨架”,通过光影投射让学生观察“月字旁在皮肤上游走”,直观理解“月字旁与身体部位的关联”。同时,设计错字反馈机制——当学生书写“股”字多钩时,设备触发“哭脸瓢虫+电子音效(‘我的屁股被钩子戳痛啦’)”,以趣味形式强化字形记忆。
该设计打破传统汉字教学“静态讲解”的局限,通过“动态拆解+即时反馈”,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同时借助创意联想(如“‘臂’字跳街舞”“‘腹’字鼓成怀孕蜘蛛”),提升汉字学习的趣味性。
(四)创意培养:多模态互动,释放想象潜能
以“幻想飞行”为主题,设计多模态互动任务:通过手环震动模拟“列车出发”,引导学生以“狗背星际穿越”为核心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利用直尺、橡皮等工具,创设“蜗牛观光巴士”“甲虫太空战舰”“可乐瓶推进器瓢虫”等创意场景,并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展示学生创意成果(如粉笔灰模拟银河纹路)。
此环节中,智能技术的价值在于提供“想象触发点”与“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的抽象想象转化为可交流、可分享的具象内容,同时通过小组互动碰撞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生命教育:虚实对比观察,培育敬畏之心
课堂尾声,结合自然现象“太阳雨”,设计“真实露珠 vs 电子露珠”对比观察活动:智能屏幕展示数据露珠(标注折射率、表面张力系数),引导学生观察真实露珠(记录“露珠里的变形笑脸”“彩虹迷宫”),并鼓励学生通过吹气、指尖引流等方式与真实露珠互动。课后延伸活动中,学生制作“纸船舰队”“蜘蛛珍珠奶茶(花瓣盛雨滴)”,将对生命的理解转化为实践行动。
该环节通过“科学认知+情感体验”的双重引导,让学生在虚实对比中理解“自然的诗意与科学的严谨”,逐步建立对微小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实现生命教育的隐性渗透。
三、教学实践反思与启示
(一)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技术展示
本次实践表明,智能技术的价值在于“辅助教学”而非“主导教学”。例如,“像素重构鸟类捕食视频”的设计,核心目标是缓解学生恐惧、传递“自然善意”,而非单纯展示技术效果;“错字反馈机制”需紧扣汉字教学重点,避免过度娱乐化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课堂中,学生通过“搭建昆虫电梯”“撰写毛毛虫道歉指南”“制作种子胶囊(附寄语‘长成甲虫的雨伞’)”等活动,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与汉字规律,更逐步形成“关怀生命”“主动创造”的意识。这提示我们,智能技术应成为“素养培育的载体”,通过设计实践性、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在行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三)教育的本质回归:守护童心,传递敬畏
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的“倾听与关怀”,本次课堂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最终指向“人的发展”——当学生为错字里的瓢虫画创可贴、为蜘蛛准备“珍珠奶茶”时,展现的是童心与善意。这启示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始终是“播撒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智能技术只是守护这份初心的工具。
四、结语
《我是一只小虫子》的课堂实践证明,智能技术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场景重构激活认知,通过互动设计深化体验,通过创意展示释放潜能。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让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春天花园”,让每一颗“童心种子”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长成“会开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