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美” 中取乐

作者

李璐

仁寿县书院小学校 四川省眉山市 620000

一、感官体验之乐:唤醒审美本能,点燃探索热情

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天然具有整体性与直觉性。巨煜娟在研究中强调,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感官刺激活动,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可以将感官体验作为激发兴趣的首要引擎。

“ 玩转” 多元材料: 突破常规画笔与纸张的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 材料超市” 。引导学生触摸树皮的粗糙、感受丝绒的柔滑、观察金属的光泽、体验陶泥的可塑性,甚至运用嗅觉感知不同天然颜料的独特气息。例如在《肌理探险家》一课中,教师提供纱布、瓦楞纸、粗麻布、塑料泡泡膜等丰富材料,鼓励学生尝试拓印、拼贴、刮擦等不同手法,在“ 玩” 的过程中自发发现与创造丰富肌理,理解形式美法则。这种操作中的意外发现,远比被动讲解更能激发惊奇与持续探索的欲望。

情境化主题游戏: 创设与主题深度融合的游戏情境。如《森林音乐会》一课,可播放包含鸟鸣、风声、流水声的自然白噪音,辅以森林场景的投影或图片环绕,营造沉浸氛围。让学生选择扮演森林中的“ 色彩精灵” 或“ 线条小动物” ,用肢体动作模拟树木生长、藤蔓缠绕、动物奔跑的形态,再将动态感受转化为纸上自由、充满生命力的线条与色彩组合。邵娟提出“ 美” 中取乐的关键在于情境的营造,这种全身心投入的“ 角色扮演” ,使绘画成为情感的自然流淌与故事的视觉化表达。

二、创作表达之乐:尊重个体差异,释放创造潜能

当内在的观察与感受被唤醒,个体独特的表达欲望便油然而生。李明霞所倡导的“ 愉快教学课堂” ,其基石正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表达自由的呵护。美术教学应成为儿童“ 我手绘我心” 的安全港湾,避免过早以单一标准压制其蓬勃的原创力。

主题开放与选择自主: 提供具有包容性的创作主题或项目式学习(PBL)任务,赋予学生选题与表达的自主权。如围绕“ 家园” 这一宽泛主题,学生可自由选择描绘“ 我的温馨小屋” 、“ 未来的生态家园” 、“ 记忆中的故乡老宅” 或“ 想象中的海底家园” 等。在《设计我的神奇书包》项目中,学生不仅构思外观,还需阐述其特殊功能(如自动整理、时空传送课本、心情调节灯等),并用绘画、手工或综合材料予以实现。这种从“ 要我画” 到“ 我要画” 的转变,源于对自身想法的珍视与实现可能,巨煜娟提出的趣味性策略在此体现为学生主体性的深度激活。

过程导向的激励评价: 将评价重心从最终作品的“ 像不像” 、“ 好不好看” ,转向关注构思的独特性、探索过程中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及情感投入的程度。使用“ 过程性成长档案袋” ,收集记录学生的草图、灵感笔记、尝试不同材料的小样、创作中的反思记录以及最终作品。采用自评、互评与师评结合的方式,运用描述性语言:“ 你尝试用纸巾蘸染表现云朵的蓬松感,这个实验很有想法!” 、“ 你为小鸟设计的彩虹羽毛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 “、你在反复修改屋顶造型时展现的耐心值得赞赏!” 。

三、文化浸润之乐:深化审美体验,涵养人文情怀

美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艺,而是特定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精神之花。真正的“ 美” 中之“ 乐” ,必然包含对艺术背后深厚人文意蕴的感知与共鸣。将文化之魂融入美的形式,能使学习兴趣升华为持久的文化认同与审美品位。

生活美学的深度感知: 引导学生将审美眼光投向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展《校园角落的“ 美” 力发现》活动,鼓励学生用手机或速写本记录校园中打动他们的瞬间:晨光中带露珠的蜘蛛网、墙角顽强生长的小草、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影、图书角安静阅读的侧影。通过观察、记录、分享与再创作(如根据照片创作线描写生、色彩归纳或综合材料拼贴),培养其从平凡中发现、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巨煜娟所论趣味性教学的文化价值,在此体现为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度培育。

传统艺术的活化传承: 避免对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粘贴与说教灌输,设计兼具文化深度与童趣体验的活动。在学习中国画时,将经典山水画欣赏与校园写生结合,引导学生体会“ 师造化” 精神;开展《青花“ 新” 韵》单元,在赏析元明清青花瓷经典纹样(如缠枝莲、鱼藻纹)之美及其文化寓意(吉祥、清廉、丰饶)后,鼓励学生为现代生活用品(如书包、水杯、文具盒)设计融入青花元素的新纹样。通过动手绘制或设计,传统纹样的结构美、韵律美及其承载的祝福内涵自然融入创作体验。

结语:从“ 教美术” 走向“ 育审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兴趣,其根本目标并非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与即时的快乐。以“ 美” 中取乐为旨归的教学,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感官唤醒、自由开放的创作表达、深厚绵长的文化浸润,引领学生沉浸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完整历程。当学生在触摸材料的惊喜中,在挥洒自我的畅快中,在感悟文化脉动的深沉中,体验到那份源于艺术本真的、触及心灵的愉悦与满足时,外在的兴趣便悄然转化为内在的热爱与持续探索的动力。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 技法传授者” 转变为“ 审美情境的创设者” 、“ 探索旅程的同行者” 与“ 文化之美的点灯人” ,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一场通向心灵愉悦的审美邀约,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巨煜娟. 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读写算,2025(09).

[2] 邵娟. “ 美” 中取乐——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3(10).

[3] 李明霞. 寓教于乐——浅谈如何构建小学美术愉快教学课堂[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