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习差异的高中小语种班班主任分层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肖小勤

洛阳外国语学校 471000

引言:近年,高中阶段开设小语种课程的现象逐渐增多,目的是适应高校外语专业的多元化要求,也为有意向出国深造或涉外工作的学生打开新途径。然而,现实往往是小语种班学生入校分数比统招线明显偏低,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习惯欠佳。在的小语种班中,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部分学生对语言学习有兴趣,但底子并不扎实,很容易出现动力不足或自信心缺失的情况。

一、小语种班学生学习差异的成因与表现

(一)生源入校水平参差不齐

与学校统招相比,小语种班学生往往招收分数线较低。这部分学生可能对语言有兴趣,却在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上留有较大空白。本人接手班级后发现,学生对词汇记忆还算投入,但在理解语法规则或进行逻辑思考时捉襟见肘,导致整体学科学习效率不高。再加上学生人数多达 55 人,难度随之加重。

(二)学习观念和习惯薄弱

很多学生在中考前的学习状态本就不够严谨,进入高中后需要面对更多自我管理,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意识。比如,部分学生会在俄语课上认真听,但对其他科目随意敷衍,也有些学生在面临难度提升时干脆放弃努力。缺乏刻苦精神与持久性,是大部分差生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班主任若不主动介入引导,这种懈怠心态只会持续恶化。

二、分层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一)差异化管理视角

在教育管理领域,国外早有学者提出对不同学生采用差异化策略。杜威曾经强调“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不能一刀切” ,国内学者也不断呼吁对“ 后进生” 给予更多关注和分层支持。然而,在小语种班级实际操作中,教师常把注意力聚焦在语种课程本身,忽视了班主任层面的分层管理价值。如果班主任能从多维度给学生分类(学科成绩、行为特点、兴趣倾向等),就更可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方案[1]。

(二)分层管理的基本思路

分层管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难度做简单区分,也涉及目标设定、激励方式、评价系统等多方面。一般流程包含:

1. 识别学生层次:如学业基础、外语潜力、个性特点。

2. 明确每一层次学生的可实现目标:基础层、提升层、拔尖层等。

3. 设计分层活动与评价:让基础层学生把重心放在打牢基本功,让中等学生力求在班级或考试中争取更大进步,让高潜力者发挥示范作用。

4. 实施过程要动态评估,不断调整。三、基于学习差异的分层管理策略实践

(一)分层目标与学业跟进

1. 分层目标设置

起初,本人针对学生的总体成绩状况,把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基础巩固组:这一层人数较多,学生的整体成绩和学习习惯需要强化,目标是让学生在每次月考中稳中有升,先把基础科目拉到及格线上下。

中间进阶组:这些学生对学习有一定动力,但欠缺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的目标是把握住核心知识点,适度参与竞赛或活动,逐步冲刺更高水平。

尖子示范组:少部分学生在某些科目(包括外语)表现出明显优势,希望学

生能在班级里起到带头作用,也鼓励学生和其他学生组成互助小队。2. 学习过程的分层辅导

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匹配的学业支持,本人在课余时间安排了“ 自由辅导时段” 。基础组学生优先得到课代表或教师一对一答疑,中间组学生做一些针对性强化训练,尖子组则可以阅读深度材料或进行实践活动(如外文配音或口语交流)。由此避免“ 一锅煮” ,有的人吃不饱,有的人嫌困难太大。

(二)班级纪律与行为管理分层

1. 基础规范层

对相对自制力不足、常常迟到或上课打瞌睡的学生,作者通过严格的基础纪律要求来加强其自我约束。比如,设置迟到登记和周次奖惩措施,要求学生每天列出学科任务清单,并由课代表进行签字。此处要注意“ 温和而坚定” 的态度,保证学生知道这是为学生好,而非纯粹惩罚。

2. 自主管理层

对于纪律自觉性较好的学生,班主任赋予学生更多自由度,如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安静自习,或者在午休时与外教交流等,不会做过多干涉。少量同学还能担任班干部,负责社团或活动组织。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上进获得认同,这种正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

3. 榜样带动层

尖子或具备优秀管理能力的学生可成为班干部或社团骨干。学生不但要以身作则,还需要接受一些培养课程(如班级事务管理或活动策划),让学生在引导伙伴的过程中也得到锻炼。透过这种方式,班主任也能节约精力,把日常事务更好地下放给学生自治团队。

(三)外语学习兴趣激发的差异化

1. 俄语课堂内部的分层

本人直接教授俄语的 10 名学生水平也有高有低。对于语言基础很弱的学生,就从最简单的拼读和常用词汇开始强化,保证学生能跟上基本进度;对比较有天赋或者其他语种基础转过来的同学,则可以布置一些口语练习、文章翻译或跨文化阅读,以免学生觉得课堂节奏太慢。

2. 多语种协作活动

班级中还有学习日、德、法、西的小群体,作者尝试安排主题展示会,让不同语种的同学互相分享各自的语言文化,也设计过外语角交流比赛。考虑到个体差异明显,活动中规定形式多样,比如对外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上台表演情景对话,而内向或后进的可以负责制作海报或播放音乐。这样既保证参与度,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多语种班级的多彩氛围。

四、结束语

小语种班学生由于入校分数低、习惯薄弱等因素,需要更缜密的管理方案。本人在近三年的班级工作中摸索出“ 分层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的系统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这一模式对班主任的投入要求很高,也需要学校在制度和资源配置上做出倾斜。只有当分层管理成为学校共同认知,相关科任教师与家长一道配合,学生才会在持续的帮助下真正实现能力与信心的提升。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语种班的教育质量也能越来越稳固,为更多学生打开通往外语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尹娜.面向小语种专业开展学生学习支持与发展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 2020.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0.09.049.

[2]王喜, 周茂才. 宁夏高中小语种办学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 时代教育, 2022(33):154-156.

[3]邓玉婷.普通高中外语小语种教学个案研究——以六盘水市第三中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