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修复背景下探索林草配置的优化路径
杨争亮
身份证号:610324198512044232
引言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挑战,我国部分地区也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生态修复已成为改善生态、维持平衡的重要举措[1]。林草作为生态修复的核心,其配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修复成效与系统功能恢复。然而实践中林草配置仍有待优化,探索其优化路径对提升修复水平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生态修复背景下林草配置的现状与核心需求
1.1 林草配置在当前生态修复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林草配置已广泛应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恢复、荒漠化防治等领域。但部分地区的配置仍存在盲目性,缺乏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充分考量,导致群落成活率与稳定性低。同时,部分项目配置模式单一,未能发挥林草协同生态功能,影响修复效果。
.2 不同生态修复场景下林草配置的差异化需求
不同生态修复场景的自然条件与问题差异显著,对林草配置需求不同。水土流失区应选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物种[2];矿山修复需优先耐贫瘠、抗污染品种;荒漠化防治则应注重耐旱、抗风蚀物种,以构建生态屏障。
1.3 生态修复目标对林草配置功能的核心要求
生态修复目标决定林草配置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需注重物种丰富性与搭配合理性;改善气候需增强固碳释氧能力;生态经济协同则需兼顾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如凤县早期栽植油松缺乏经济价值,管护积极性低,保存率差;后期结合林麝产业改种桑树等饲草树种,村民参与度和成活率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明显,体现了生态与产业协同的重要性。
二、林草配置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与现存问题
2.1 自然环境因素对林草配置适应性的影响
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直接影响林草适应性。温度、降水决定物种生长适宜性;土壤肥力、酸碱度影响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地形通过光照、水分影响微环境,制约配置布局。
2.2 林草物种间相互作用对配置协同性的制约
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配置协同性。不当搭配可能导致资源竞争,优势种过度生长,弱势种受抑,破坏群落平衡。未利用互利共生关系(如固氮植物搭配),也会错失提升生产力与抗干扰能力的机会。
2.3 现有林草配置模式在可持续性层面的不足
现有部分配置模式可持续性不足,难以长期稳定见效。一些模式过度依赖人工干预,缺乏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另一些未考虑系统动态变化,未能及时调整结构与物种组成,导致功能随生态演变衰退。凤县案例表明,缺乏经济效益的配置难以调动群众积极性,而与地方产业结合种植经济树种,可提升项目可持续性与综合效益。
三、生态修复背景下林草配置的优化实施路径
3.1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林草物种筛选与搭配策略
优化配置首先需科学筛选与搭配物种。应全面调研修复区环境特征,结合历史植被与生态基础,筛选适宜物种[3]。注重生态互补性,搭配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物种,构建稳定、适应强的林草群落。
3.2 聚焦功能协同性的林草空间布局优化
应结合生态需求与地形特征,参考同类项目经验科学规划空间分布。按功能区划分种植区域,生态敏感区配置防护组合;构建乔灌草多层次结构,增强整体生态功能,保持布局连续与完整,避免生态廊道断裂。
3.3 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林草配置长效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可持续的关键。应建立生长监测体系,结合地面调查与遥感,定期跟踪生长与功能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与退化。加强资源保护,制定科学管护制度,防止人为破坏与过度利用。推进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提升管护水平。实践中可借鉴凤县经验,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产业结合,选择经济林草物种,激发群众参与,实现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提升可持续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林草配置现状、需求、影响因素与问题,提出基于生态适应性的物种筛选与搭配、功能协同的空间布局优化、可持续长效管理机制三大路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林草配置是提升生态修复质量的关键,应结合自然环境与生态目标,兼顾生态适应性、功能协同与可持续性。凤县实践表明,林草配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可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接受度,增强项目可持续与长效性,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学俊,李继品,赵培翔,等.阳宗海流域林草生态修复策略探析[J].林业建设,2023,41(06):19-23.
[2]王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构建[D].南京工业大学,2023.
[3]张一鸣.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策[J].南方农业,2025,19(1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