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简析博物馆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与保护

作者

黄方

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 新疆自治区五家渠市 831300

1 绪论

博物馆文物在展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如自然环境侵蚀、人为破坏、盗窃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文物受损甚至永久消失,对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因此,加强博物馆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与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博物馆展览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2.1 文化传承的需求

每一件展览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安全管理与保护好这些文物,能够确保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传承,使后人能够通过文物了解过去,感受历史的厚重。

2.2 保障公众文化权益

博物馆展览面向广大公众开放,是公众获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保障展览文物的安全,能够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展示服务,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公众能够在安全、良好的环境中欣赏文物,感受文物魅力时,他们的文化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这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2.3 维护博物馆形象

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与声誉。一个能够妥善保护展览文物的博物馆,会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学习;反之,若文物在展览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害文物本身,还会严重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形象,降低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给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 博物馆展览文物面临的安全威胁

3.1 自然因素威胁

展览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对文物安全有着直接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文物材质发生热胀冷缩,引发变形、开裂等问题;相对湿度过高容易滋生霉菌,腐蚀文物;而光照中的紫外线则会使文物的颜料褪色、材质老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是展览文物面临的重大威胁。地震可能导致文物倒塌、摔碎;火灾会使文物在高温和火焰中被焚毁;洪水则可能淹没展厅,对文物造成浸泡、冲刷等损害。

3.2 人为因素威胁

文物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盗窃分子觊觎的目标。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潜入博物馆,盗窃珍贵文物进行非法交易,获取巨额利益。此外,部分观众出于好奇、无知或恶意,可能会对文物进行触摸、刻画、投掷物品等破坏行为,导致文物表面受损。在文物展览的筹备、布展、撤展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也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如在搬运文物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文物碰撞、跌落;在布展过程中,使用不合适的固定装置,对文物产生挤压或拉扯;在日常维护中,清洁方法不当,损坏文物表面材质等。

3.3 管理漏洞威胁

部分博物馆在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上存在不完善之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导致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安全检查和监督机制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使得文物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2]。

4 博物馆展览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策略

4.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博物馆应制定全面、细致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涵盖文物的征集、入库、展览、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安全职责,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同时,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督机制,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责任落实和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保障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2 应用先进安防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控制、电子巡更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安防系统。高清摄像头可实时监控展厅各个角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入侵报警装置能够在非法入侵发生时迅速发出警报;门禁控制系统可对人员进出进行严格管理,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文物展览区域和重要场所;电子巡更系统则可确保安保人员按规定路线和时间进行巡逻,提高安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采用相应的保护技术。如对于金属文物,可采用缓蚀剂保护、气相防锈等技术防止锈蚀;对于纸质文物,应用脱酸、加固等技术延长其保存寿命。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测,及时掌握文物的内部结构和材质变化情况,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3 优化展览环境控制

在展厅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根据文物保护需求,通过空调系统、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对温湿度进行精确调控,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对于光照敏感的文物,采用低紫外线或无紫外线的照明灯具,控制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避免文物因光照受损。配备空气净化设备,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改善展厅空气质量。对于容易受到酸性气体、硫化物等污染的文物,可在展柜内放置空气净化剂,吸附有害气体,为文物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

4.4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

在招聘文物安全管理和保护相关岗位人员时,注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如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安防技术人员等。合理配置人员数量,确保各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人力保障。对安保人员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和专业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演练等,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职责。

4.5 加强应急管理

针对可能发生的盗窃、火灾、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规定应急处置流程和方法,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演练,使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失[3]。

结束语

博物馆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与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和环节。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安防技术、优化环境控制、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以及加强应急管理等一系列策略的综合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水平,确保展览文物的安全与完整。博物馆应持续探索和创新文物安全管理与保护方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同艳.信息化视角下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思考[J].文化产业,2022,(19):109-111.

[2] 王峰彪.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安全防范探讨[N]. 中国文物报,2022-05-31(004).

[3]王磊璞.博物馆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