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及退化林修复技术要点分析
杨虎虎
定边县林业局下属单位林木种苗工作站
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毁林开荒、自然灾害等因素,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造林及退化林修复工作,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恢复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文对造林及退化林修复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为造林及退化林修复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造林技术及要点
1.1 造林前期准备
在造林前,需勘察造林地的地形地貌、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情况等条件,根据勘察结果,结合造林目的,科学规划造林区域。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本地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种苗方面,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完整的种苗。对于裸根苗,根系要发达,侧根、须根多,根幅较大,苗干通直、粗壮。对于容器苗,要保证容器完整,基质不散,苗木在容器内生长良好,根系已布满基质。在栽植前,对种苗进行适当处理。裸根苗应进行根系修剪,剪去过长、劈裂、受损的根系。对于带土球苗木,要检查土球是否完整,若有松散应及时固定。最后,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在地势平坦、坡度较小的地方,可采用全面整地,翻耕深度一般在 30-60cm ,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可采用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
1.2 栽植技术
根据树种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植季节。大多数树种适合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树木发芽前栽植,此时土壤墒情好,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对于杨树、柳树等秋季落叶后根系仍有生长活动的树种,也可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栽植。植苗造林时,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先在种植穴底部填入部分表土,放入苗木,使根系舒展,再填土至一半时,轻轻提苗,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踩实,继续填土至满穴,再次踩实,最后在穴面覆盖一层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对于播种造林,要根据种子大小和发芽特点确定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小粒种子播种深度一般为 1-2cm ,大粒种子可增加至 3-5cm⨀ 。
1.3 抚育管理
造林后 1-3 年内,每年进行 1-2 次松土除草。松土可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根系生长,松土深度一般在 10-20cm 即可,避免损伤苗木根系。除草可避免杂草与苗木争夺水分、养分,除草时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同时,还需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施肥。在苗木生长初期,以氮肥为主,促进苗木枝叶生长。在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施肥方法可采用环状沟施、穴施等方法,施肥后及时浇水,促进肥料溶解吸收。对幼树还需要进行适当整形修剪,培养良好的树形和干形。在幼树生长初期,主要去除竞争枝、徒长枝、枯枝、病虫害枝等,保持树干通直,促进侧枝合理分布。随着树木生长,根据不同树种的培育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修剪整形,培育用材林要注重培养主干,培育景观林则要注重塑造优美树形。
2 退化林修复技术及要点
2.1 诊断退化原因
全面调查退化林的树种组成,明确各树种的比例及分布情况。勘查林分结构,包括林木密度、树高、胸径、冠幅等参数,以此判断林分结构是否合理。观察林木生长状况,记录树木的生长势、枯枝率、病虫害感染程度等。分析林地土壤条件,测定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水平、质地、孔隙度等指标。综合多方面调查结果,诊断林地退化原因。若病虫害侵袭严重,需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若是过度采伐导致林分结构失衡,要评估采伐强度和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成因,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2 科学补植补造
根据退化林的立地条件和修复目标,优先挑选本地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根据林分现状确定补植位置和密度。在林中空地、林木稀疏区等树木缺失的地方进行补植。通过测量规划,合理安排补植苗木的间距,确保新植苗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与原有林木形成良好的群落结构。补植苗木的规格要与原林分相匹配,保证其在竞争环境中能够正常生长。
2.3 适时适度抚育间伐
针对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退化林,当林木出现树冠重叠、生长缓慢、树干纤细等明显的竞争生长迹象,可适时开展抚育间伐。一般通过定期监测林分生长指标,当林木的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可作为间伐的参考指标之一。在适时间伐的同时,也要保证间伐的适度。首次间伐的强度一般不超过林分总株数的 20%-25% 。间伐过程中,优先伐去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被压木、影响临汾整体结构的林木,保留生长健壮、干形良好、有培育前途的优势木。后续根据林分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再次间伐,持续优化林分结构。
结束语
造林及退化林修复都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和恢复森林生态功能的措施。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造林与退化林修复的区别,进而把控好相关技术要点。造林需要全面、深入勘察造林地,把握各个环境条件、影响因素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造林。而退化林修复需要准确诊断林地退化原因,“对症下药”进行修复。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技术要点,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妍雯.现代林业生产中造林和抚育技术优化的详细分析探讨[J].种子世界,2025,(03):162-164.
[2]王瑛,代薇.退化林修复与森林抚育的协同策略[J].中国林业产业,2024,(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