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张建昆
四川洪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620599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既有房屋建筑数量庞大。部分既有房屋建筑因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较低、使用功能改变或受自然灾害影响等,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对既有房屋建筑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改造,不仅能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能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
(一)鉴定流程
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通常包括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检测分析、评定等级等环节。前期准备阶段需收集建筑的原始设计图纸、施工资料、使用历史等相关信息,明确鉴定目的与范围。现场调查主要对建筑的外观、结构布置、损伤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初步掌握建筑现状。检测分析阶段则运用各种检测技术,对结构材料强度、构件尺寸、变形等进行检测,并结合理论计算分析结构受力性能。最后,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进行评定,划分可靠性等级。
(二)鉴定方法
1. 传统经验法:凭借鉴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建筑结构进行直观检查和分析,判断结构的可靠性。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准确性受鉴定人员经验水平影响较大。
2. 实用鉴定法:在传统经验法的基础上,结合检测数据和计算分析,对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结构材料性能、几何尺寸、荷载等参数的检测,运用结构力学理论进行计算,更科学地评定结构可靠性。
3. 概率鉴定法:基于概率理论,考虑结构荷载、材料性能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计算结构失效概率,以此评估结构的可靠性。该方法理论性较强,但实际应用中部分参数获取难度较大。
三、既有房屋建筑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一)结构构件老化
结构构件老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混凝土构件因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会发生碳化现象,碳化深度增加会破坏混凝土内部碱性环境,导致钢筋锈蚀,进而引发裂缝与剥落,严重削弱构件承载力;钢结构构件在潮湿、腐蚀性气体等环境下,极易发生锈蚀,钢材截面逐渐减小,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可能引发结构失稳;木结构构件则易受真菌、害虫侵蚀,出现腐朽、虫蛀,致使木材强度大幅下降,影响整个木结构的承载性能。
(二)基础不均匀沉降
基础不均匀沉降也是危害房屋安全的重要因素。地基土质的天然差异,如部分区域土质松软、压缩性大,部分区域土质坚硬,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基础设计时若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导致基础形式、尺寸不合理,同样会引发不均匀沉降;此外,地下水水位变化、周边施工影响等,也会改变地基土的受力状态,造成基础沉降不均。基础不均匀沉降会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墙体开裂、楼板变形,甚至建筑物整体倾斜,严重时可致使建筑倒塌。
(三)结构布置不合理
结构布置不合理多源于早期设计标准较低或后期改造不当。早期建筑设计中,抗震体系不完善,未设置足够的抗震构造措施,在地震作用下,结构难以有效抵抗地震力;构件连接不可靠,如梁柱节点连接强度不足,会使结构在受力时无法协同工作,降低整体稳定性。后期改造时,随意拆除承重墙、改变结构传力路径,也会破坏原有的结构平衡,埋下安全隐患。
(四)使用功能改变带来的影响
使用功能改变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城市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既有房屋常被用于新的用途,如将住宅改为商业办公空间,增加楼层以扩大使用面积,或者重新规划内部布局改变荷载分布。这些改变往往超出原结构的设计承载能力,导致结构构件受力过大,出现裂缝、变形等问题,严重威胁建筑结构安全。
四、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策略
(一)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增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拓展混凝土构件尺寸,并增添钢筋,以此增强构件承载能力与刚度。它对梁、板、柱等各类构件均有良好适用性,无论是因荷载增加导致承载力不足,还是因抗震需求需提升结构性能,都能发挥作用。但施工过程中,新增部分会带来额外重量,对基础及周边构件产生影响,且会占用一定室内空间,可能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粘贴钢板加固法则是借助高性能结构胶,将钢板牢固粘贴于混凝土构件表面,使二者协同受力,显著提高构件的受弯和受剪性能。此技术施工速度快、操作简便,无需大型施工设备,对建筑外观影响小,不改变原有空间布局。不过,钢板长期暴露易锈蚀,必须做好防锈处理,如涂刷防腐涂料、设置防护层等,以保障加固效果的持久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法利用碳纤维布或板的高强度特性,通过专用粘结剂粘贴到混凝土构件表面,与混凝土共同承担荷载。
(二)钢结构加固技术
钢结构加固方面,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固法是通过调整结构受力体系,如增设支撑使结构受力更均匀、改变构件连接方式优化传力路径,从而降低关键构件内力,增强结构整体稳定性。该方法能从根本上改善结构受力状态,适用于因结构体系不合理导致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截面补强加固法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为钢结构构件添加补强板件或增大截面,直接提升构件承载能力,常用于构件局部损伤或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的场景。对于钢结构构件出现的裂纹,裂纹修复与加固技术先对裂纹进行打磨清理,消除裂纹尖端应力集中,再通过焊接修复,并根据裂纹情况进行补强,防止裂纹再次扩展,保障结构安全。
(三)基础加固技术
基础加固中,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是将水泥浆等浆液注入基础底部或周围土体,填充孔隙,挤压密实软弱土体,提高地基土强度和密实度,特别适合处理地基局部软弱或不均匀沉降问题。加大基础底面积法针对基础底面积不足、承载力不达标情况,通过扩大基础尺寸,增加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分散上部结构荷载,增强基础稳定性。锚杆静压桩加固法则巧妙利用建筑物自身重量作为压桩反力,通过锚杆将反力传递到基础,将预制桩分段压入地基,形成新的持力体系,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基础稳定性。
(四)抗震加固技术
抗震加固时,增设抗震墙或翼墙能大幅提升结构抗侧移能力,优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增强整体抗震性能。加固构件连接节点可强化梁柱节点、墙体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延性,确保地震时各构件协同工作,避免因节点破坏引发结构整体垮塌。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分别通过在基础或下部结构设置隔震装置,阻断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或安装消能减震装置,如阻尼器,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地震反应,有效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和内部设施安全。
五、结论
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改造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鉴定流程和方法,能够准确掌握既有房屋建筑的结构现状和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结构问题,采用相应的加固改造技术策略,可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的实际情况、使用需求和经济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鉴定与加固改造方案,确保既有房屋建筑的可持续使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既有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长明 , 王春武 . 谈既有房屋结构可靠性鉴定 [J]. 山西建筑 ,2012,38(33):48-49.
[2] 孟婷婷 . 既有砌体房屋鉴定与加固的可靠性问题及技术对策研究[C]//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4.
[3] 陆锦标, 顾祥林.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住宅科技 ,2008(6):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