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机制下专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萧晟 金根木 安宗权 黄学春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芜湖科技工程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专创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本文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研究与探索——持续推进专创融合”项目为依托,深入剖析项目开展的背景、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旨在为职业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2]。同时,学分银行机制的建立为专创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与认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研究与探索——持续推进专创融合”项目,在专创融合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开展背景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目标虚化现象,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化、指标化,缺乏规范管理和整体设计,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际,未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地域实际进行系统设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也亟待增强,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个人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角度看,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5]。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从国家层面而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6]。

二、项目实施过程

1.构建专创教育弹性学制,完善学分银行

学校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建设校本化创新创业教材,规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有计划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同时,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等制度。例如,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等,并将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与学分进行折换。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放宽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大赛激励,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2.打造高素质导师团队

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注重打造科创兼能的高素质导师团队。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双创培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素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和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此外,还组织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校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学习、互动平台,强化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

3.多渠道发掘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学校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拓宽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途径。从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创业课程、第二课堂、双创实践等活动形成的项目,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的科学技术创新或创业项目,优秀创业型就业毕业生项目,教师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广项目,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并实现校企资源对接的项目,单独招生学生自带参赛项目资源,学生家族产业或产权二次创业的项目以及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等不同渠道发掘潜力项目。通过专家指导、团队交流、社会调研等多种手段对项目进行培育和打造,并借助“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平台展示项目,促进项目的成熟与发展。

4.构建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7]。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注重模式定位、形式及体系整合和内容改革,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和发挥潜能的创业平台[8]。

三、项目成果

1.竞赛成绩突出

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市选拔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安徽省选拔赛中获金奖1项、铜奖2项。此外,还获得互联网+省铜奖两项、银奖一项,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项目省三等奖一项。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证明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2.学生能力提升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最初需要教师选取题材进行补充,到后来团队成员能够将专业和创业项目结合起来自行拟定商业计划书,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探索经验

在托管的中职学校进行的初步探索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到中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特点和需求,为进一步完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在中职学校执行存在困难等,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方向。

四、完善学分银行机制促进专创融合的策略

1.拓展学分银行功能

进一步丰富学分银行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学分的积累与转换,还应拓展到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和存储等方面。对于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的各类成果,如商业策划书、创业项目的市场反馈等,学分银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将其纳入学分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学分评估机制,除了传统的课程成绩评估,还应结合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综合评估,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通过完善学习成果存储功能,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其在专创融合过程中的成长轨迹,方便学生自身及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查询和参考。

2.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深化学分银行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与行业标准接轨的学分认定规则。邀请企业参与学分银行机制的设计和完善,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创新创业能力在学分认定中的权重和标准。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学生在企业实习、参与项目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在学校的学分银行中得到认可并转换为相应学分;反之,学生在学校通过专创融合课程和实践获得的学分,企业在招聘、培训等环节也应予以承认,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强化激励机制

加大对学生参与专创融合的激励力度,除了现有的奖学金和大赛激励,还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专创融合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高额奖励。在学分兑换方面,给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更多优惠政策,如降低学分兑换门槛、增加兑换比例等。对于教师参与专创融合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岗位晋升等紧密挂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投入度。

4.提升学分银行服务质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便捷高效的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方便地查询学分、申请学分转换、提交创新创业成果认证申请等。平台还应具备智能推荐功能,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创新创业兴趣,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项目和实践机会。加强学分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热情的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使用学分银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促进区域和校际学分银行互联互通

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学分银行的互联互通,打破学分互认的地域和学校限制。建立区域或全国性的学分银行联盟,制定统一的学分标准和互认规则,实现学生学习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和认可。这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整体专创融合教育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研究与探索——持续推进专创融合”项目在专创融合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通过构建弹性学制、打造导师团队、发掘培育项目、建立考核体系等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未来,职业院校应继续深化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学分银行机制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在完善学分银行机制的道路上,持续拓展功能、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激励、提升服务质量并推动互联互通,将为专创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职业教育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沈昀.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4):123-124+127.

[2]初明利,潘望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49-51.

[3]Yang X ,Wei F ,Kou T , et al.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Taking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C]//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Sanya Uni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ICSSHE-19).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 Director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xecutive Vice-President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 Chief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319-322.

[4]孟改正.高等院校传媒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建设发展——以宝鸡文理学院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新闻知识,2018,(04):76-79.

[5]杨甲浩.基于信息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策略研究[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年第三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2024:205-208.DOI:10.26914/c.cnkihy.2024.016789.

[6]吴淑媛,王绍佩.特色造就天津职业教育吸引力[N].天津教育报,2009-06-26(003).

[7]秦芬.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能力短板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7):77-86.

[8]张荣.中职学生素质行为养成路径探究[J].职业,2017,(02):95.

项目基金:2021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研究与探索——持续推进专创融合》(项目编号:2021jyxm1688)

作者简介:萧晟(1972-),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