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盖 吴璠
襄阳爱尔眼科医院 湖北省襄阳市 441000;联勤保障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九一医院 湖北省襄阳市 441000
细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该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临床按照疾病症状分为重度、中度、轻度等,不适症状有角膜充血、眼部流泪、眼部分泌物增多等,一旦患病患者的视力出现明显变化,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现阶段,一般采取氧氟沙星药物对症治疗,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一般[1]。由此,需按照患者的疾病程度选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干预,强化对患者的治疗干预,尽早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2]。本文选择 84 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研究,选择时间 2023 年 4月-2025 年4 月,记录治疗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数据
纳入84 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研究,选择时间2023 年4 月-2025 年4 月,分组方式:随机;观察组年纪均值( 32.19±4.33 );对照组年纪均值(33.28±3.97 ),对照组在男女比例 20:22;观察组男女比例 19:23;年龄以及性别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在 18 岁及以上;(2)第一次诊断为细菌性角膜炎;(3)存在脓性分泌物、黏性物质、结膜充血等症状;(4)以往没有其他治疗;(5)签署三方协议。
排除标准:(1)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2)患有恶性肿瘤疾病;(3)患有过敏性结膜炎;(4)入院前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5)治疗期间佩戴角膜接触镜。
1.2 方法
(1)对照组-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期间第一日每 10 分钟滴液一次,每次滴入 1-2 滴,于第二小时,每间隔 15 分钟一次,每次 1-2 滴,于第三小时半小时滴入一次,每次 1-2 滴,后续间隔 2 小时滴入一次,持续治疗
三周。
(2)观察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组患者治疗方式同上,选择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记录患者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记录总有效率。
(2)症状改善时间:记录眼组织坏死、分泌物增加、角膜水肿、结膜溃疡、结膜浸润、结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
1.4 统计学意义
分析数据以软件 SPSS23.0 统计,用率( % )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2 检验;用(
)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或配对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症状改善时间
眼组织坏死、分泌物增加、角膜水肿、结膜溃疡、结膜浸润、结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表 2 对比患者眼组织坏死、分泌物增加、角膜水肿、结膜溃疡、结膜浸润、结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情况( x±sd )

3.讨论
细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之一,致病菌包括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金葡萄菌等,或是由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造成的感染。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存在流泪不止、角膜充血、烧灼感、异物感等不适,对患者视觉功能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对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多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选择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左氧氟沙星属于氧氟沙星的左旋体,该药属于喏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性,可以消杀假单胞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细菌性角膜炎上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眼部干涩、瘙痒以及眼部疼痛的情况。在本文统计显示,眼组织坏死、分泌物增加、角膜水肿、结膜溃疡、结膜浸润、结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对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采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可以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尽早消除患者的不适症状,保证患者的康复质量。同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抗菌活性较强,促进患者眼部炎性尽早消失,可帮助患者加速眼部创口的愈合速度,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3]。另有文献统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后可推动患者的康复效率上升,消除患者角膜充血、流泪、分泌物增多症状,恢复患者的视觉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对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采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疾病治疗有效率上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文金.龙胆泻肝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9):161-163.
[2]严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眼科学,2023,12(2):73-76.
[3]乔昌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9):2.
[4]刘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在细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大健康,2021,000(001):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