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策略
董之瑜 戴明珠 何志远 白成
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750021
作者简介:姓名:董之瑜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宁夏吴忠 出生年月:2004.08.27 学历:在读本科 职称:无
姓名:戴明珠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邵阳出生年月:2004.08.16 学历:在读本科 职称:无
姓名:何志远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无为 出生年月:2004.02.02 学历:在读本科 职称:无
姓名:白成 性别:男 民族:回族 籍贯:宁夏固原 出生年月:2004.03.03 学历:在读本科 职称:无
摘要:新媒体技术改变了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与社交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复杂影响。研究表明,新媒体虽然便于传播心理知识,但也加剧了信息过载、虚拟社交依赖等问题,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增多。本文提出通过整合新媒体技术、强化数据安全、提升教师能力等策略,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其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数据安全;教育创新
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023年约22%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45%感到焦虑,新媒体的过度使用是主要诱因之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挑战,需探索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干预策略,以提高教育效果。
1.文献综述与问题分析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
既有研究表明,新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等渠道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但其负面影响同样显著。例如,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可能引发社交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海量信息导致学生甄别能力下降,加剧认知混乱。此外,虚拟社交依赖削弱了现实人际互动能力,形成“线上活跃、线下孤立”的恶性循环。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
现有研究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三大核心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与师资能力不足:部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覆盖有限,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滞后;
教育评价体系滞后: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指标的系统评估;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风险:在线心理干预中,学生数据泄露可能加剧信任危机。
1.3 优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研究强调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支持体系,例如开发心理健康教育App、建立虚拟咨询社区等。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个性化心理干预,但需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然而,现有机制在动态适应性、跨学科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亟待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突破。
2.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社交媒体分析工具选择
选用专业的社交媒体监测平台,如微博的数据中心、小红书的专业号数据分析后台等。这些工具能精准抓取高校学生在平台上发布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对文本中的情感倾向、话题热度,以及图像、视频中的潜在情绪信号进行分析,快速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相关线索,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2.2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如PHQ - 9、GAD - 7等常用量表)、社交媒体使用习惯(频率、时长、参与话题类型等)、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与需求等方面。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便于量化分析,确保问题表述清晰、简洁,避免诱导性,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3 小程序功能与数据采集流程
开发专属心理健康监测小程序,具备心理健康自评、心理咨询预约、心理科普推送等功能。学生首次登录需完成基本信息登记,之后定期推送自评问卷,鼓励学生随时记录自身情绪状态。数据采集流程为:学生在小程序上提交数据后,后台自动进行初步筛查,若发现学生自评结果处于预警范围,系统自动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发送提醒,同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确保学生隐私安全。定期对小程序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优化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
3.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为深入探究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中的实际效用,选取了15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大学生心理安全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在为期一学期的研究中,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阳光心理护航”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文章,涵盖压力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多个主题,平均每周月发布3 - 4篇。同时,开通线上心理咨询预约服务,学生可通过我们的联系方式进行预约咨询,有效推广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此外,我们还组织了线上心理健康相关视频观影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00人,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学期末,通过心理健康量表测评发现,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知识推广宣传,参与调研的学生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指标在学期末的得分显著低于学期初,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也明显高于学期初。约70%的实验组学生表示从新媒体平台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有帮助。由此可见,新媒体手段在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4.讨论与优化建议
尽管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中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新媒体信息海量且繁杂,学生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部分不实或片面的心理健康信息可能误导学生 。另一方面,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沟通的情感温度,对于一些复杂心理问题的解决效果有限。
为进一步优化新媒体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策略,高校需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学校应安排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审核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确保信息准确、科学、权威,如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发布前需经过至少两名专业教师的审核。同时,丰富线上干预形式,除文字咨询外,增加视频咨询、语音通话等,增强咨询过程中的情感连接,提升咨询效果。此外,还应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线上提供知识普及和初步咨询,线下进行深入辅导和团体心理活动,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通过这些优化措施,能更好地借助新媒体力量,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5.总结
本研究发现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双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通过社交媒体分析工具、问卷和小程序收集数据,经案例分析证实新媒体手段能显著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新媒体存在信息繁杂、线上交流情感不足的问题,建议高校加强平台监管、丰富线上干预形式并注重线上线下融合。
对高校安全管理而言,可借助新媒体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线索,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新媒体拓展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渠道,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针对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爽, 张正祺.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策略[J]. Hanspub, 2024.
[2] 杨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的研究[J].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4.
[3] 夏俐. 推进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C]. 广东两会提案, 2025.
[4] 李明, 王悦.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8): 78-85.
[5] Zhang Y, Liu X.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Media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2024, 45(2): 15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