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路桥工程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黄豪杰

山东高速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1 工程概况

某道路桥梁工程,全桥总长 557 米,主桥桥跨布置: (60+110+60)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长 230m, 。引桥桥跨布置:小里程侧引桥采用 6×20m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大里程侧引桥采用 10×20m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引桥长 320m 。桥面全宽 32m ,按两幅桥设置,单幅桥桥面宽 15.75m ,双幅间间距 0.5m ,单幅桥主桥横断面布置为:0.5m (防撞护栏) 1+11.75m (行车道) 1+0.5mℓ (防撞护栏) 1+3m (非机动车道)。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式台,主墩采用双肢薄壁墩,过渡墩采用墙式墩,其余桥墩采用柱式墩,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其中某主墩承台结构设计为 14.6×14.6 ×4m 。

2 道路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

2.1 水泥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水泥在水化作用期间持续释放能量,这会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上升。一旦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超出某个临界值,便会产生温度应力。若这种温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所能承受的约束力,便会引发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此外,水泥的使用量与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成正比,用量越多,水化热越大,内部温度也随之升高,水泥水化热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内外约束条件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在道路与桥梁等大型混凝土结构中,内部限制通常涉及钢筋预埋件对混凝土的束缚、先前浇筑的混凝土对后续浇筑的约束、以及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相互限制;而外部限制则通常指地基的束缚、邻近结构对混凝土的束缚等。在施工实践中,由于内部和外部限制条件的复杂多变,一旦这些限制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极限,便会引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因此,限制力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

2.3 外界气温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外界气候的波动会直接作用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若外界气温出现剧烈降低,将加剧混凝土表层与内部的温差,进而提升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这可能导致裂缝的形成。由此可见,气候条件的变化亦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路桥工程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应用

3.1 使用低水化热水泥

低热水泥由于水化放热低,相较于普通水泥,水化过程热量释放降低达 20% ,可有效减小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具备更好的抗裂性能。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含量低,低热水泥水化后的化学收缩明显小于普通水泥,其干缩与自收缩均只有普通水泥的 70% 左右。由于水化速率较低,低热水泥早期徐变比普通水泥更大,而较高的徐变可增强结构抗裂性能。

3.2 配合比优化及温控计算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前,必须严格遵循行业标准,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混凝土的配比,以预防因设计失误而引起的裂缝问题。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大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 75cC ,温度上升幅度应控制在 50% 以内。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水化热有限元分析法,并根据模拟分析的数据,我们实施了三层冷却水管网的布局,有效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 68°C 以下,且温度上升值为 44‰ ,均满足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我们选用了壁厚不小于 2.5mm 的 Φ40×2.5mm 镀锌钢管作为冷却水管,采用 1.0m×1.0m 的网格布局,层间距离设定为 1.0m ,并采用蛇形循环的布置方式,确保进出水口的高度差不少于 0.5m ,以维持自然压力差。在布置管道时,特别重视转弯和接头处的防水处理,并在浇筑前进行管道的试压试验。此外,依照技术规范,同步安排了温度监测系统的安装工作。

3.3 冷却水管通水调节措施

在进行施工活动时,为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对冷却管道定位造成干扰,必须在关键位置增加钢筋以加固支撑。一旦混凝土将管道覆盖,便可以启动管道的给水,以实施温度控制。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预先将骨料冷却至不超过 25°C ,确保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不高于 28°C ,同时,冷却管道的起始给水温度设定为 20% ,流量保持在 1.2 立方米每小时。在给水过程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控,根据温度控制系统的读数,实时调整给水时长、温度及流量等参数,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峰值。待温度峰值出现并开始回落时,及时依据降温速度调整给水量,防止因降温速度过快而引起混凝土开裂。通过冷却管道对混凝土实施强制冷却,一般持续 14 天左右,整个养护期应延长至 21 天。通过现场温度检测,当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最近三天日平均温度差值在 15°C 以内时,可以停止给水。施工后期,可以依靠混凝土的蠕变特性,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逐步释放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

3.4 表面保温措施

在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业中,为有效规避裂缝现象发生,在达到初凝状态后,需将表面完全使用双层土工布 + 塑料薄膜覆盖,并由专人做好24h 洒水保湿、在浇筑完成后 36h 后,可根据现场情况,将出水口热水直接放入承台表面,以此达到良好养护效果。如在浇筑施工作业期间,昼夜温差较大,还需采取模板背覆膜方式做好保温。在浇筑完成后的前 3d,需适当加密水化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水化热能够有效释放。

4 智能化温控技术发展趋势

在目前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中,温度管理以防裂为核心的策略已普及,然而智能化管理的程度尚显不足,其应用多局限于自动化的温度监测与基础智能分析,与理想的温度自动控制及施工技术标准相比,仍存在显著的差距。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已经有集成智能化技术的高效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管理系统问世,这套系统通过更高效、更精确的温度调节,有效预防了裂缝的产生。通过将现场施工经验与理论剖析相结合,可以发现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因温度变化引发的裂缝,主要在温度上升和下降两个环节出现。在温度上升阶段,通过循环冷却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从而抑制因自约束和外部约束造成的裂缝。至于温度下降阶段,关键在于合理地控制降温速率,一般而言,缓慢降温更有助于混凝土徐变效应的利用,进而有助于减少或防止混凝土的开裂。

结论

在桥梁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预防和控制裂缝,进而提升桥梁建设品质,本研究深入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融合了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从混凝土配比优化、浇筑过程管理以及后期养护等多个环节出发,实施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确保桥梁建设质量,从而提高市政道路的运行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助力我国交通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J].交通世界.2021(06):16-18.

[2]何涛.道路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对策[J].交通世界.2018(10):2-3.

[3]郭昌鑫.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J].城镇建设,2019(02):9-10.

[4]王剑.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20(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