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菲
沈阳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3
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成为学前教育革新的重要驱动力。智能设备、互动课件、在线教育平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化学习场景,但其普及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基于大学生视角,通过调研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构建科学、高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体系。
一、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区域与园所发展失衡
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幼儿园信息化设备覆盖率不足 30% ,某西部省份调研显示,62%的乡村幼儿园仅有电视机作为电子设备,缺乏触控屏、智能教具等。
园所分层明显:省级示范园平均拥有智能设备58 台/园,而民办普惠园仅 8台/园,优质数字资源(如 3D 教学课件)多集中于头部园所。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
技术应用浅层化: 73% 的教师仅将信息化设备用于播放视频,未能利用其互动功能(如实时答题、分组竞赛)。某调查显示,仅有 21% 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编程教具。
培训体系缺失:幼儿园自主开展的信息化培训年均仅 2 次,且多为设备操作层面,缺乏“技术+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指导。
(三)数字教育资源供需错位
内容同质化严重:市售幼儿 APP 中, 60% 以上为拼音、算术等学科类内容,缺乏创意美术、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某平台统计显示,“古诗背诵”类视频占比达 45% ,而“非遗启蒙”类仅占 3% 。
适龄性把控不足:部分在线课程设计成人化,如某英语 APP 设置“单词拼写”环节,超出 3-6 岁幼儿认知水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四)技术伦理与安全隐患
屏幕时间失控:家长端数据显示, 23% 的幼儿日均使用电子设备超 2 小时,远超《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的“单次不超过 15 分钟”。
数据隐私风险:某幼儿园管理系统漏洞导致 200 余条幼儿信息泄露,包括姓名、照片及家庭住址,引发家长担忧。
二、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应用中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补贴体系,对农村幼儿园信息化设备采购给予70% 补贴;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通过“结对帮扶”机制,如北京海淀区幼儿园向对口支援地区捐赠二手智能设备。
开发“低技术门槛”解决方案,如利用投影仪 .+ 白板实现互动教学,通过手机 APP 替代专业编程教具,降低农村园所技术应用成本。
教育部门牵头建设“学前教育数字资源云平台”,整合动画课件、游戏化学习工具等资源,按地域、园所等级分层开放。如江苏“幼教云”平台已汇聚 2万余个优质课件,偏远地区教师可免费下载改编。
(二)构建“三维度”教师培训体系
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达标工程”,将触控屏操作、简易动画制作(如 PPT动画、剪映短视频)纳入新教师入职必修模块,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制作“微培训”资源包,如 5 分钟短视频讲解“如何用希沃白板设计互动游戏”,教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累计学习时长与职称评审挂钩。
组织“跨园际信息化教学竞赛”,设置“最佳互动课堂”“创意数字教具”等奖项,推动园所间经验交流。某竞赛中,某园展示的“智能故事创编机”(语音输入生成故事绘本)获专利申请资格。
(三)精准化开发适龄数字资源
按幼儿年龄(3-4 岁、5-6 岁)与学习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建立资源标签体系。如为小班幼儿设计“手指谣动画”(侧重动作发展),为大班幼儿提供“编程启蒙游戏”(侧重逻辑思维)。
加强传统文化与本土资源数字化,如录制地方童谣、民间游戏视频,开发《二十四节气互动绘本》等特色资源。
引入“家长-教师-幼儿”三方反馈机制,每季度更新资源库。如根据家长建
议,某 APP 新增“家长控制”功能,可设置单次使用时长、自动屏蔽广告。
(四)完善技术应用监管与伦理规范
出台《学前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规范》,明确设备使用时长(单日不超过 1小时)、内容审核流程(需通过“幼儿发展专家 .+ 教育技术专家”双审)、数据存储期限(不超过毕业年限)等细则。
推广“无屏幕日”制度,如每周三全天禁用电子设备,引导幼儿通过传统游戏(如积木搭建、角色扮演)发展社交与动手能力。
建立幼儿信息“最小化采集”原则,仅收集必要信息(如姓名、班级),生物识别数据(如指纹、人脸)需家长书面授权。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与资金保障:构建长效支持体系
专项政策精准导向:制定教育政策,明确硬件普及、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核心任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考核指标,建立“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政策落地。
分级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中央财政专项基金,重点向脱贫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实施“设备更新补贴”与“资源开发奖励”。地方政府按比例配套资金,用于本土特色资源开发(如方言启蒙 APP、非遗游戏数字化)与区域平台运维。
二、技术与人才保障:夯实应用能力根基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建立“高校科研团队 .+ 科技企业+幼儿园”的创新联盟,企业提供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支持,高校负责教育理论转化,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迭代产品,形成“需求-研发-应用-优化”闭环。
复合型师资培养体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教育技术”必修课,课程涵盖智能设备操作、互动课件设计、数据驱动教学等模块。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通过“技术操作+教学案例”考核的教师,可享受岗位津贴上浮待遇。
教师培训常态化机制:实施“万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采用“线上微课程(每周 1 学时)+线下工作坊(每学期 2 次) + 园本实践(年度考核)”混合培训模式。
三、社会监督与评价:筑牢规范发展底线
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每年发布《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白皮书》,公开区域设备覆盖率屏幕使用时长等数据,绘制“数字鸿沟地图”,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幼儿数字产品星级评定制度,对 APP、在线课程等进行“教育性、安全性、适龄性”三维评估,向家长推荐“白名单”产品(如“小步在家早教”“洪恩识字”等)。
全流程监管与违规惩戒:开发“学前教育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时抓取园所设备使用数据,对单日屏幕时长超 90 分钟的园所自动预警,对违规收集幼儿指纹、人脸数据的园所触发“红色警报”,监管部门 48 小时内介入调查。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违规园所进行约谈、公示,并与财政补贴、示范园评选挂钩。
家长与社会协同监督:通过“家长开放日”“信息化应用听证会”等渠道,邀请家长参与园所技术应用决策(如是否引入某款智能玩具)。设立举报热线与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对过度依赖屏幕教学、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监督,经查实的线索给予举报人奖励(如免费参加亲子培训课程),形成“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为学前教育注入了新动能,但其应用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均衡配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开发精准化教育资源、完善监管体系,可构建“技术赋能、育人为本”的学前教育新生态,真正实现“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数字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军.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45-52.
[2]李辉.智能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78-91.
[3]王斌.幼儿园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4(03):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