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双向滋养研究
韩淑雅
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 “精神家园”,而整本书阅读是滋养精神的“源头活水”。2022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在班级场景中尤为明显——当学生共读一本绘本,书中的温暖会转化为同学间的默契;当班级充满阅读气息,又会让翻开书本成为自然的选择。如何让整本书阅读与班级文化像 “两棵相互缠绕的树”共同生长,是值得探索的教学方向。
一、整本书阅读:为班级文化注入精神养分
(一)以共读故事为纽带,凝聚班级情感
绘本《妈妈也是一本书》里,孩子发现妈妈的手掌能讲 “做饭的故事”,妈妈的眼睛能讲 “睡觉的故事”——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会让学生想起自己的妈妈。共读时,教师让学生指着画面说:“你妈妈的哪样东西像本书?”有人说“妈妈的头发,能讲梳辫子的故事”,有人说 “妈妈的围裙,能讲包饺子的故事”。随后大家把这些句子写在彩纸上,贴成“班级故事树”。这棵树成了班级的 “情感地标”,后来有同学转学,大家会在树上贴一张画:“你的笑声也是我们班的故事呀!”
故事的共鸣能让班级产生“我们感”。读《书本里的蚂蚁》时,学生为“蚂蚁带着汉字跳房子”的画面着迷,自发玩起“汉字搬家”游戏——把认识的字卡贴在教室角落,像蚂蚁一样“搬运”到新位置。这个从书中生长出的游戏,成了班级独有的默契,连课间都能看到学生指着字卡说:“快!‘花’字要搬到窗台,那里有真花!”
(二)以书中价值观为种子,培育班级风气
优秀绘本里的价值观,会像种子一样在班级发芽。《青蛙写诗》中,小蝌蚪、水泡泡、水珠都来帮忙,“大家一起才好玩” 的理念藏在童趣里。共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里谁像小蝌蚪一样帮过别人?”有人说“小雨帮我捡过铅笔”,有人说 “小刚帮值日生擦黑板”。大家把这些事画成小卡片,贴在 “班级小诗人” 专栏里,旁边写着 “我们班的‘帮忙诗’”。渐渐地,主动帮忙成了班级的自然习惯。
这种风气会随着阅读持续生长。当读到《小阿力的大学校》里小阿力带着玩具兔上学缓解紧张时,班级自发形成 “安心角”——谁紧张了可以带一件“安心物品”,就像书中的玩具兔。这个从书里来的约定,让班级充满理解与包容,而这正是班级文化最珍贵的底色。
二、班级文化:为整本书阅读搭建生长土壤
(一)以环境浸润为阳光,让阅读成为日常
班级文化能把阅读变成“看得见的生活”。教室图书角被布置成“故事小窝”——墙上贴着《书本里的蚂蚁》插图,书架上的绘本按“友情”、“勇气”、“智慧”分类,每本书旁贴着前一位读者写的小纸条:“我最喜欢蚂蚁搬‘乐字那页!”学生路过时会自然停下,就像走进绘本里的世界。
环境里的“阅读痕迹”更能激发兴趣。黑板报有“本周故事星”板块,贴着学生画的绘本角色;门后的“故事信箱”里,每天都有学生投来自己编的小故事,教师会选几篇在晨读时念。这些无处不在的阅读元素,让翻开书本就像走进熟悉的朋友家。
(二)以互动场景为雨露,让阅读持续生长
班级文化能为阅读提供“交流的舞台”。《妈妈也是一本书》共读后,班级举办 “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再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有位爸爸说:“我小时候没绘本,但爷爷的烟袋能讲种地的故事。”这些真实故事让绘本有了延伸,学生说:“原来大人也有‘自己的绘本’!”
班级活动还能让阅读“活”起来。读《月亮的味道》时,大家好奇“月亮是什么味”,于是开展 “班级味道会”——带一块饼干,说 “它像月亮的____ 味”,再分享书中情节。有人说“草莓饼干像月亮的甜味,就像小海龟尝到的”,有人说“芝麻饼干像月亮的星星味”。这个活动后来成了班级传统,每次共读新书都会搭配 “故事味道” 分享。
三、双向滋养的实践策略:让阅读与班级文化共生
(一)从书中到班中:让阅读成果成为文化符号
把阅读时的创作变成班级符号,能让二者深度融合。读《青蛙写诗》后,学生用树叶、石子拼贴 “班级诗”,贴在教室外墙,路过的老师都会停下看;读《书本里的蚂蚁》后,大家制作 “班级汉字勋章”,谁认识新字就能得到一枚,挂在胸前像书中的 “汉字朋友”。这些从阅读里来的符号,让班级文化有了“书香印记”。
(二)从班中到书中:让班级生活反哺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寻找书中的影子”,能让阅读更有温度。教师可以问:“我们班的‘小雨’帮人捡铅笔,像《青蛙写诗》里的哪个角色呀?” 学生回答后,再翻到那一页对比:“原来帮助别人时,我们都在‘写故事’呢!”这种联结让学生明白:“书本里的事,我们班也有呀!”
还可以把班级事“写进书里”。每个月编一本《我们班的小绘本》,画上学到的故事和发生的真事,比如 “《小雨捡铅笔》像《青蛙写诗》的新段落”。这本自制绘本放在图书角,成了最受欢迎的书,有学生说:“比买的绘本还好,因为里面有我们自己!”
整本书阅读与班级文化的双向滋养,核心是“让阅读成为生活,让生活充满书香”。当《妈妈也是一本书》的共读变成 “班级故事树”,当《青蛙写诗》的情节变成 “帮忙小卡片”,阅读就不再是“课上的任务”,而是班级生活的一部分;班级文化也不再是 “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带着故事温度的成长记忆。
作为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发现二者的生长点——看到学生为绘本里的蚂蚁着迷,就顺势引导他们创造班级游戏;看到班级里出现互助行为,就联系书中的角色引发共鸣。这样,整本书阅读会像“树根”默默滋养,班级文化会像“枝叶”向阳生长,最终结出“学生成长”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慧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202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