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标与非遗融合构建兴安盟羊肉品牌研究

作者

高爱军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137400

摘要:本文以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标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兴安盟羊肉品牌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兴安盟羊肉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将地标与非遗融合的具体举措,旨在为兴安盟羊肉品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地标;非物质文化;兴安盟羊肉;品牌构建;有机羊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与农牧业产业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动能、提升市场竞争壁垒的核心引擎。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作为本土领军品牌,历经十余载深耕细作,在区域市场崭露锋芒。对于兴安盟肉羊产业而言,将草原的地理标志性生态价值,与蒙古族游牧养殖技艺、传统饮食文化等非遗元素深度耦合,既能构建差异化的品质识别体系,亦可塑造有温度的文化认同符号。本研究试图探析地标资源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创新机制,为兴安盟羊肉品牌突破同质化竞争瓶颈、构建“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增长模式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二、兴安盟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与地域价值

兴安盟地处北纬46度黄金畜牧带,境内杭盖草原如绿色绸缎铺展,四季分明的气候形成了天然的肉羊养殖天堂。这里的牧民沿袭着千年游牧传统,将草原生态智慧融入放牧实践,造就了肉羊生长的理想环境。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基地的有序建设与科学繁育技术的推广,全盟肉羊存栏量年均增长8%,年出栏量突破500万只,羊肉产量占全区比重达12%,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优质羊肉供应基地。科右前旗等核心产区通过“合作社+牧场+农户”模式,构建起从牧草种植到肉羊育肥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不仅激活了草原经济的造血细胞,更让这片边疆牧场成为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其产业规模与生态价值在全国草食畜牧业版图中占据独特地位。

2.2 品牌建设的破局与困境

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兴安盟正推动羊肉产业向品牌化跃升。这一区域品牌整合了全盟优质羊肉资源,通过统一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和营销渠道,初步构建起“草原生态羊肉”的集体认知。其中,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堪称标杆——其创始人用15年时间打造从牧草种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品控体系,在北上广等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兴安盟羊肉的文化名片。然而,整体品牌建设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知名度局限于区域市场,全国性品牌影响力不足;二是文化内涵挖掘浅表化,蒙古族游牧文化、传统屠宰技艺等非遗元素尚未转化为品牌的核心识别符号;三是市场竞争力偏弱,对比宁夏盐池滩羊、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肉等竞品,兴安盟羊肉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品牌溢价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问题折射出边疆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共性困境——如何在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维度上构建不可替代的品牌壁垒,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命题。

三、地标与非遗融合构建兴安盟羊肉品牌研究——以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为例

3.1 依托地标资源打造品质基础

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以兴安盟杭盖草原的地标属性为品质根基,将草原核心产区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竞争力。四季分明的气候带与火山岩地质层,孕育出富含矿物质的弱碱性水源和草甸土,为肉羊提供了“天然营养库”般的生长环境。品牌以地理标志认证为起点,构建“三重品质防火墙”,在品种端,优选耐高寒的乌珠穆沁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在养殖端,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实施“三三制”轮牧模式,拒绝化学饲料与生长激素,确保羊肉中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普通羊肉2-3倍;在加工端,采用0-4℃冷鲜排酸工艺,48小时内完成从屠宰到冷链运输的全程监控,并通过218项农残检测,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与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重背书。这种对地标资源的极致挖掘,使每一块特门郭勒羊肉都成为“草原生态说明书”,不仅建立了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壁垒,更让草原核心产区出品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标签,为品牌赢得高端市场准入的“护照”。

3.2 融入非遗文化丰富品牌内涵

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将蒙古族非遗文化深度融入品牌建设,以文化赋能提升内涵厚度。在养殖技艺传承上,品牌保留蒙古族“四季轮牧”“自由觅食”的传统放牧方式,同时引入卫星监测草场承载力、智能穿戴设备追踪羊群健康等现代技术,既延续了牧民千年积累的生态智慧,又将养殖效率提升30%,实现传统经验与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在饮食文化弘扬方面,品牌系统挖掘蒙古族烤全羊、手把肉、羊背子等非遗烹饪技艺,通过举办“草原美食文化节”“非遗厨房体验日”等活动,邀请消费者现场观摩传统屠宰、腌制、烤制工序,甚至亲手参与制作奶食品,让草原饮食文化从典籍记载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消费场景。在游牧文化传播层面,品牌将蒙古族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哲学融入品牌故事,设计包含蒙古包纹样、勒勒车元素的视觉标识,并推出“草原牧歌”文化旅游线路,让消费者住进传统毡帐、参与套马挤奶、聆听长调民谣,通过沉浸式体验建立对品牌“生态、传承、共生”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每一次消费都成为对草原文明的一次近距离对话。

3.3 创新营销模式促进品牌推广

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一方面深耕文化体验营销,通过邀请消费者走进杭盖牧场,参与羔羊接生、牧草收割、传统手把肉制作等沉浸式活动,在骑马放牧的亲身实践中直观感受“从草场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把控,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式营销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提升45%,形成“体验即口碑”的传播裂变效应。另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矩阵,线上依托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草原直供”专区,利用抖音、视频号发布24小时牧场直播,以羔羊成长vlog、牧民日常等内容吸引超百万粉丝关注。线下在全国30个城市布局“草原味道”体验店,店内设置VR放牧装置、非遗烹饪演示区,同步举办“草原羊肉品鉴会”等落地活动,实现线下体验反哺线上流量。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闭环模式,使品牌在三年间线上销售额增长280%,成功突破区域市场壁垒,构建起完整营销链路。

结论

地标与非遗融合是构建兴安盟羊肉品牌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品牌建设提供独特的品质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特门郭勒草原有机羊品牌在地标与非遗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地标与非遗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兴安盟羊肉品牌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兴安盟乡村振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兴安盟羊肉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丁锐锋.关于对兴安盟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7,(08):52-53.DOI:10.13939/j.cnki.zgsc.2017.08.052.

[2]冀宪伟.供应链金融支持的兴安盟肉羊产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3]赵大军.基于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