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姚芳敏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我校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等级证书类型、重要性以及来源渠道了解缺乏,伴随着过级率也一定程度上偏低,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操能力明显存在不足;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也存在着普遍性的科普性教育局限,对于计算机最重要的实操技能练习、考核形式有所单一和缺乏一定的技巧性,学生能独立完成实操考核的能力偏低。据合作单位实习的不完全反馈,对于数据的处理应用技巧缺乏,没有灵活运用工具或者总结操作技巧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即在常态化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实操掌握以及数据处理的实战性练习应用,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一、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工作现状
(一)课程现状。计算机课程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正逐渐受到重视,该课程属于公共必须课,凭借其跨学科的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吸引到了学生的关注。一方面,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学生了解到其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增加了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展上,也积极的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学习和应用,也积极的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与企业需求和考证要求紧密相连,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另一方面,基于课程的跨越性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实践活动也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对课程的兴趣。因此,计算机课程在知名度、开展情况和学生对课程的热情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为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课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团队力量较为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以确保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一,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显著脱节。在现今社会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下,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日益明显的脱节现象。由于教育的延迟性,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及时追随行业发展的进程。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尚待进一步加强,致使课程内容设定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现实人才需求,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也无法达标。这种脱节现象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到缺乏和造成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二,实践教学欠缺,资源不足。虽然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实践教学的深度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学校对于学生的等级考试通过率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学生们常常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题库练习实践体验中,只记住了这个题目怎么做,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更简便的操作,甚至于达不到举一反三的自主思考和辨识,就会导致对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缺乏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等;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缺少企业数据的实操练习,对于企业数据处理的需求没有一定的掌握衡量,更没有及时了解企业数据处理需求的方向,在实际到岗时缺乏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以及独当一面的毅力。其三,师资力量的不足,目前匹配的师资力量在师缘结构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倾斜,导致于很多的教育教学效果现象同化严重,
(三)其他。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存在校企合作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协议签订、安排见习、实习等,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制度。在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合作紧密度不够,一定程度上没有发挥好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企业参与教学活动较少,企业所需的具体岗位人才需求了解不充分,导致产教融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体系合理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即教师需要定期到合作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学习,并要求有一定的工作时长有效性。也可通过参与合作企业的培训学习获取行业资格证书,并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再者鼓励教师与合作企业联合申报相关的专业技术项目课题,并积极将其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专利,一定程度上建立实现“教学-研发-生产”的链接。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建设与使用需围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原则,实现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创新五位一体的功能。就目前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都还有可扩展和晋升的空间,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校方和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也尽可能的按照企业的真实环境标准建设,为学生学习通过更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学习和实操演练。
同时,校方可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实训管理中心,在维护设备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课程安排、安全管理等日常需求,而企业则派出技术骨干以外聘或者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培养人才。
实训基地的使用教学,也尽可能的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为实操练习目标,在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双重加持下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累计项目经验值。
(三)实现 1+X 证书融入课堂
实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师资力量要求双师型,对于学生成长来说也是一样,在能获取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获取几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未自身的竞争力增加选择性。那么在校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的提供符合学习需要的等级证书知识来源以及其学习渠道,而合作企业则为之提供相关的学习案例进行场景式教学。
三、结束语
文章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讨了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走向,旨在为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更有利的保障和提高我校等级考试考点的通过率,同时也为其之后的实际就业增加一门实用的技能。通过分析,更清晰的认识到计算机教学在教育质量上的潜力与价值,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多发展校企合作的互利互惠,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拓展实践视野的同时也为其积累实战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体验产业环境,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和成长机遇,例如提高师资团队的建设力量,以及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开展更有利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也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然挑战与机遇并存,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明确了方向。
四、参考文献
[1]王景学,杨学敏 .1+X 证书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商贸工 业,2023,44(03):94-95.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34.
[2]曹燕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与实践[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88-91.
[3]苏志强.“互联网 +, 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J].学周 刊,2022,(15):3-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5.001.7341.202211 014.
[4]王欣.面向创新创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0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