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园设计探索
王春全
江苏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10000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乡镇现代化建设都在迅速改变着乡镇原有的自然景观环境。城市居民热切追求绿色、健康的乡镇旅游以及农村居民提升对生活环境质量有要求,这些都是改善乡镇人居环境,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必然趋势。乡镇公园已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乡镇公园旨在丰富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乡镇民俗文化,带动乡镇整体经济。
以仪征市陈集镇漫·游公园为例,其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融入了仪征市陈集镇特有的历史文脉与自然风光。公园内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如儿童游乐区、广场活动区、文化展示区等,旨在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同时,漫·游公园可以成为居民交流的纽带,乡镇魅力的展示窗口,不断促进着社区文化的繁荣与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基地分析
1、区位概况
项目位于仪征市陈集镇,北至江淮路、西至新建路、东和南至东升社区。用地面积约3000㎡,具有规模小、功能专、距离近、空间活、效率高等特点。公园服务半径约为300-500m。
现状周边配套有社区(南洋清华园、隋苑小区等)、中小学(陈集中心小学、陈集中学)、厂区以及工业园区等。 周边以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及工业用地为主,居民数量较多,绿地及相关服务设施需求较大。
2、现状评价
基地优势: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产业聚集;交通便利,场地可达性强;场地周边居住用地较多,绿地需求较大。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垃圾转运站、高压线和变电所对公园布局的影响;场地南侧的加油站车行出入口对公园的交通安全影响;烈士陵园及北部两个之间缺少沟通联系,往来不便。
同时,应充分考虑变站所、垃圾转运站及高压走廊等不利因素对地块的影响; 三个地块间空间上的联系与文脉上的衔接; 景观风貌的协调; 功能的复合与纪念功能的协调,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避免新增功能对现状陵园的干扰。
二、规划构思
1、功能定位
集文化展示、文娱休闲、生态绿化为一体的社区口袋公园。
2、规划目标
一个改善城市雨洪问题,打造街头游园的“雨水花园”;
一处提供居民游憩、锻炼、与他人交流的“口袋公园”;
一张展现陈集镇文化特色的“名片”。
3、规划主题
本次设计以“文化赋予、功能植入、生态基底”为设计主题,以实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力求打造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实用、更舒适的社区公园环境,同时提升居民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激发社区活力。
4、规划结构:
规划力求结构体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充分体现科学性和自然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带、一核心、两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一带即文化传承带,贯穿整个公园,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一核心是指场地中心的特色景观区,设置文化景亭,采用古典园林的形式,凸显西山雅集的文化主题,周边种植春花树种,结合阳光草坪,打造游园中心节点,两轴则是生态轴和文化轴,四片区则包括主题文化休闲展示区、广场活动区、生态景观区和林下休息区,旨在打造一个多元、互动、生态、文化的社区公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空间联系,提升公园的整体品质,使之成为陈集镇一张亮丽的名片。
三、规划布局
1、文化休闲展示区
陈集镇镇内有多个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如古寺庙、古桥、古井等,这些遗迹见证了陈集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此外,陈集镇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如剪纸、刺绣、民间舞蹈等。结合其历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区域。包含:入口主题雕塑、沿路历史展栏、文化休憩连廊、生态教育展板以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使得游客在漫步园中时,既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又能领略到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乡镇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了乡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2、广场活动区
广场活动区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和谐、舒适宜人为核心理念,为市民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场所。功能上设置:入口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活动广场、休闲木平台等,满足不同年龄层动态与静态的需求,同时创造一个多功能、包容性强的公共空间。
3、生态景观区
依托游园不同的活动空间划分种植区域,打造树阵广场区-特色种植区-疏林草坪区-微地形密林区。
树阵广场区:位于游园西北侧,以开阔入口结合树阵的形式,打造植物空间,树种选择银杏、榉树、黄山栾树等树种,树干挺拔,造型优美;
特色种植区:选用开花树种作为前景树,对于停车区域有一定的遮挡,同时打造春花景观,树种选择樱花、海棠、碧桃等;
疏林草地区:采用开敞草坪结合局部种植的形式,打造中心植物景观,草坪采用狗牙根结合四季草花的种植形式;
微地形密林区:局部打造微地形,与周边的居住区有一定的隔离,同时采用乡土树种形成密林,结合游憩小径,打造安静游憩的区域。
4、林下休憩区
从次入口进入,沿小路进入公园静谧体验空间,沿路两侧的绿植以及蜿蜒的道路,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设置景观亭公游客休憩赏景,沿途的景观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步行体验,还营造了一处安静且有意境的氛围。
四、相关规划
1、景观结构分析
以“一带、一核心、两轴、四片区”塑造景观空间体系,形成步移景异的有机整体。
一带:文化传承带,贯穿整个公园,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一核心:主题中心景观核心。
生态轴:次入口蜿蜒小道。
文化轴:西次入口、历史展栏、文化连廊、主题雕塑、文化宣传栏,向北次入口延伸。
四片区:文化休闲区、广场活动区、生态景观区、林下休息区。
2、交通流线系统规划
交通流线系统:
游园毗邻江淮路-新建路交叉口,利用现状道路满足对外交通功能;
游园内部设置两条游园主路,连通成环,满足内部游憩需求;
设计打造一条游憩小径,形成不同的游憩体验。
出入口设置:主出入口+2个次出入口,均为开放式广场空间为主,方便周边地块市民便捷出入。
停车场:2处生态停车场,分别位于北侧和西侧。
3、绿地系统与植物配置:
(1)配置原则:
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用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景观绿化措施,充分发挥垂直绿化与悬挂绿化的作用,将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衔接,提升场地沿线的环境景观品质。
多样统一:将整个区域内植物景观布局与周边用地布局相结合,整体布局,分段设计,空间上重视沟通与流动,形成总体融合、高潮迭起的极具现代气息的景观序列。
突出生态:遵循生态设计的原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强调整体环境的生态化营造,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宜人的休闲空间。
(2)规划植物景观的配置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广场活动区: 以大乔木和花坛为主,强调林下活动空间的营造,形成林荫广场,配置花灌木,烘托大气的广场氛围。
疏林草坡区: 该绿化利用“疏朗有致、单群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具有较大绿化开敞空间。
4、夜景设计
夜景亮化以实用为基础,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同时,注重局部节点亮化,对雕塑、景观小品、配套设施等着重强调。
为避免杂乱,夜景亮化主要选用地灯、草坪灯、射灯等灯具,对于庭院灯及景观灯柱仅在局部节点、必要园路及场地设置。
5、配套设施
在活动场地、运动设施及景观节点周边适当配置休息座椅等;在地块北侧、西侧分别设置一处停车场,满足一定的停车需求。
五、结语
乡镇公园的建设,为乡镇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打造集休闲、娱乐、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有效提升了乡镇地区的吸引力,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信息和资源流动。
作者简介:姓名:王春全;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03;籍贯:山东省聊城市莘县 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