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作者

张晓

洛阳理工学院 471000

引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加速朝着应用型发生转变,作为基础通识课的公共英语教学面临全新挑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场景中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的迫切需求,所以探索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路径就显得格外关键。本文目的在于对公共英语在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里的功能定位展开系统分析,提出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教学改革核心策略,以推动公共英语教学达成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公共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对。专业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精准高效地运用英语处理特定行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无论是解读前沿科技论文、完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报告,还是撰写规范的专业沟通邮件,语言成为服务于学科实践不可或缺的精准工具,其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专业操作的规范性与执行力。与专业活动深度交叠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到在国际化的专业合作与交流场景中对文化差异的敏锐体察和恰当回应,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习惯、沟通模式乃至行业惯例,能够有效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的误解与合作障碍 [1]。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为学生对于专业领域内英语知识与技能发展路径的清晰认知,能够主动适应行业技术革新与知识迭代的节奏,利用多元渠道主动搜寻、辨析与吸收最新的专业语言素材和行业资讯,保持专业语言能力的时效性与前沿性。

2. 公共英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高校公共英语作为连接基础语言能力与专业实践需求的桥梁,其工具性体现在为学生提供获取国际前沿专业知识、参与跨文化交流所需的通用语言媒介,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处理专业文献和技术文档中的语言信息。人文性维度则渗透于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适应力与价值判断框架。职业性特征要求英语教学紧密对接未来职场场景,将语言技能训练嵌入到专业协作、技术谈判、行业报告撰写等真实职业情境中,使语言能力转化为支撑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工具性作为实践基础、人文性提供价值引导、职业性锚定能力指向的三维融合功能体系。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策略

1. 开发模块化、场景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团队依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场景中的典型语言应用需求,将传统通用英语知识解构重组为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项能力模块,例如针对工程技术类专业设置技术文档编译、设备操作指令解析等实用单元。课程设计者进一步将行业特定术语、协作沟通范式及行业标准文本特征系统融入英语教学材料,形成与专业领域深度绑定的 EOP 内容集群,使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自然习得专业场景下的语言应用规则。项目式任务构建则贯穿多个模块形成能力整合路径,设计包含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跨部门协作与成果展示全流程的综合性语言实践项目,驱动学习者在解决模拟工程投标、跨境商务谈判等复合型任务过程中,自主调用多模块语言知识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闭环。

2.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施应当依托行业真实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逐步经历从认知理解到实际操作的应用过程。承接案例教学环节需要选择具备典型行业特征的原始素材供学生拆解分析,比如真实外贸纠纷的邮件往来或临床病例的英文报告,帮助学生自主提炼特定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规则与沟通策略,在模拟决策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进入情景模拟阶段需创建高度仿真的职业角色体验环境,设计诸如国际商务谈判模拟或客户投诉处理对话这样的沉浸式任务,学生在动态互动中既要准确应用专业术语又需实时调整表达策略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话者需求 [2]。项目协作教学则打破单一技能训练的限制,围绕专业相关的综合性议题组织学生小组执行跨周期任务,例如合作策划出口产品推广方案或编写实验室安全双语手册,小组成员需在信息整合、方案设计、分工执行等环节持续沟通协调,使英语自然融入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的全流程。

3. 构建多元化、过程化的能力评价体系

设计者将形成性评价嵌入课程实施全流程,建立覆盖课前预习反馈、课堂互动表现及课后项目进展的多维度观测点网络,持续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中展现的语言策略调整与职业素养发展数据。教学实施团队依托定期更新的电子学习档案追踪个体能力演进路径,针对技术文档协作编撰、跨境商务沟通模拟等阶段性任务完成质量,生成包含术语应用准确度、跨文化适应力及问题解决效率等指标的动态能力图谱。行业协同方参与设定真实性评价基准,将典型职场语言绩效标准转化为可观测的评价维度,例如基于企业技术文档规范要求设计英文材料修订任务,或参照国际项目会议标准评估多角色协作中的语言协调能力,依据任务完成过程呈现的职业规范遵循度与目标达成率形成综合能力诊断报告,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补足实践能力短板,同步驱动学生自主优化学习策略适应未来职业场景的复合型能力需求。

三、结语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本质在于实现从语言知识本位朝着综合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变。在明确以语言能力、专业适配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目标引领的情况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再结合具备模块化、场景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作驱动的教学方法,还有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共同形成了此次改革的核心支柱。未来可进一步深入对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以及效果追踪展开探索,不断优化公共英语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迟惠心 .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J]. 校园英语 ,2024,(09):22-24.

[2] 舒展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J]. 校园英语 ,2023,(1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