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传感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

曾祥毅 罗海 何军

中电建(四川)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402260

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车辆荷载增加与气候变化影响,路面结构的早期损伤与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与使用寿命。传统的人工巡查和局部检测手段存在人力成本高、数据滞后、精度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需求。智能传感技术凭借其实时性、灵敏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已经在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监测中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扩展到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健康监测中。本文将聚焦该技术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实践,总结其关键技术点与发展趋势。

一、智能传感技术原理与分类

1.1 光纤传感技术在路面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光的全反射、干涉等原理,将外界物理量变化转化为光信号变化,实现对路面结构的高精度监测。其中,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通过测量光栅反射波长的变化,可精准感知路面的应变、温度等参数。其优势显著,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分布式测量等特性,适用于复杂恶劣的公路环境,能实现长距离、多点位的实时监测。在实际部署中,常采用埋入式或表面粘贴的方式,将FBG 传感器布置于路面结构层间或关键受力部位。此外,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路面监测,通过分析光纤沿线的光信号变化,获取整个路段的连续监测数据,为路面结构健康评估提供全面依据。

1.2 无线传感网络(WSN)架构与部署策略

无线传感网络(WSN)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通过自组织网络实现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其核心架构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路面位移、温湿度等;汇聚节点收集各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管理节点则对整个网络进行配置与管理。在部署策略方面,需综合考虑监测需求、环境条件和能耗问题。合理规划节点布置密度,既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又能降低能耗。同时,通过优化路由协议、采用休眠唤醒机制等方式,延长网络使用寿命。此外,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WSN 部署中的关键问题,需采用可靠的通信协议和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1.3 压电式与MEMS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压电式传感器基于压电效应,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常用于动载响应监测。压电陶瓷材料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能有效捕捉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荷载。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则利用微加工技术,将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微小芯片上,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等优势,可实现对路面振动、加速度等参数的高精度测量。然而,这两类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压电式传感器受温度影响较大,长期稳定性有待提高;MEMS 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较弱,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易出现测量误差。因此,如何提升传感器的性能和环境适应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智能传感系统在高速公路健康监测的应用实践

2.1 典型高速公路监测案例分析

国内外已开展多项高速公路智能监测项目。例如,美国 I-35W 大桥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应变、振动等参数,为桥梁维护提供数据支持;我国港珠澳大桥采用光纤传感、激光雷达等多种技术,构建了全方位的健康监测体系,确保大桥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安全运行。这些案例表明,智能传感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还需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完善的运维管理模式。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可总结出不同环境、不同结构类型下的监测技术选型、系统架构设计及数据应用经验,为其他高速公路监测项目提供参考。

2.2 多传感器融合与数据协同处理技术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弥补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提高监测精度和故障诊断能力。例如,将光纤传感的高精度应变测量与WSN 的分布式监测相结合,可更全面地掌握路面结构状态。在数据协同处理方面,采用卡尔曼滤波、神经网络等算法,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有效特征信息。同时,通过建立数据关联模型,实现不同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对齐,使监测结果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多传感器融合与数据协同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挖掘数据潜在价值,为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和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3 智能监测平台建设与运维管理模式

智能监测平台是实现高速公路健康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核心。平台设计需考虑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等功能,采用分层架构模式,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云端计算压力。在运维管理模式方面,建立定期巡检、远程诊断和智能预警相结合的机制,及时发现传感器故障和数据异常。同时,加强与交通管理系统的集成,将监测数据与交通流量、天气状况等信息相结合,实现对高速公路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估,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升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水平。

三、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

3.1 智能化与边缘计算技术融合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与边缘计算的融合成为智能传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AI 算法可应用于传感数据的实时分析,实现对路面病害的智能识别和预测。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监测图像进行处理,自动检测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边缘计算则将数据处理功能下沉到网络边缘,减少数据传输,提高处理效率。通过在传感器节点或汇聚节点部署边缘计算设备,实现数据的本地分析和决策,降低对云端计算资源的依赖。智能化与边缘计算的融合,将使高速公路健康监测系统更加自主、高效,为实现智慧交通奠定基础。

3.2 传感器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问题

高速公路环境复杂多变,长期的车辆荷载、温湿度变化、雨雪侵蚀等因素对传感器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部分传感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性能衰减、信号漂移等问题,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解决这些问题,需研发新型材料和封装技术,提高传感器的抗老化、抗腐蚀能力。同时,加强传感器的自校准和自诊断功能,实时监测传感器自身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此外,还需开展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性能测试,为传感器选型和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智能传感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为道路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多类型传感器的协同感知与智能数据分析,可实现对路面健康状态的实时、精准掌握。尽管当前仍面临系统集成难度大、长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但随着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智能传感系统将在未来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建立统一标准、强化平台建设与推动跨领域融合将是推动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伟,李强,王志强.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22,39(3):45-52.

[2]陈丽华,周建民,赵磊.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道路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综述[J].交通科技,2021,40(6):88-94.

[3]王海东,刘晨曦,郑子涵.光纤传感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20,53(12):112-120.

[4]杨晓峰,韩志勇,罗婧.面向高速公路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构建研究[J].智能交通系统,2023,11(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