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壮拳文化在体育项目中的传承

作者

农梦婕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城南新区小学 532400

摘要:本文聚焦古壮拳文化于小学阶段体育项目中传承问题,分析其现状与挑战,探讨与现代体育项目融合策略,探究在体育教育体系中推广途径。通过探究与分析,发现古壮拳文化因其独特历史价值与健身功效,具备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潜力。文章提出建立健全传承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等策略,旨在促进古壮拳文化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现代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壮拳文化;小学体育;传统武术

一、古壮拳文化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古壮拳作为广西壮族地区流传久远民族传统武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其源远流长,蕴含壮族先民智慧结晶。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古壮拳逐渐引起教育界关注,部分地区尝试将其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然而古壮拳文化进入校园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多数小学缺乏专业古壮拳教师,相关教材建设滞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二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设置与课时安排限制,传统武术项目难获充分展示空间,古壮拳常被视为课外活动或兴趣班,缺乏系统性教学规划。

其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衔接不足,古壮拳技法动作复杂,原始教学方式偏重口传心授,难以适应当今小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习惯。另外社会环境影响亦不容忽视,电子产品普及使学生户外活动减少,对传统武术兴趣下降;西方体育项目流行冲击,篮球足球等运动占据主流位置,传统武术边缘化趋势明显。最终评价体系缺失也制约古壮拳推广,缺乏科学合理评价标准,难以客观衡量学习效果,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学习动力。这些现实困境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探索古壮拳文化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路径。纵观古壮拳传承现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其独特文化魅力与健身价值仍具强大生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养等举措,完全可能实现古壮拳于现代小学体育教学中焕发新活力。

二、古壮拳文化与现代体育项目的融合策略

推动古壮拳文化与现代小学体育项目有机融合,需采取多元化策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其一课程整合设计应秉持融合创新理念,将古壮拳基本动作与精神内涵融入体育课程标准,构建层次分明课程体系。低年级阶段应该设计趣味化入门内容,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手型脚步,激发学习兴趣;中年级阶段需要教授简化套路,结合模仿动物动作特点,培养协调性与节奏感;高年级阶段则能学习完整套路,理解拳理内涵,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其二教学方法创新至关重要,传统师徒传授模式已难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应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制作动画视频展示动作要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古壮拳实战场景,增强教学直观性与吸引力。同时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确保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跨学科融合教学能拓展古壮拳文化内涵,结合历史课讲述壮族历史背景与拳种起源,融入音乐课学习配套武术音乐,联系美术课绘制拳势图谱,形成学科互通育人格局。同时竞赛活动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组织班级间小型展示赛、校际间友谊赛等活动,设置团体配合项目与个人技能项目,全面检验学习成果。最终校内外资源整合亦需重视,邀请当地古壮拳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参观武术馆或非遗展览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社区文化站合作,开展假期古壮拳培训营,扩大影响范围;利用家长资源,鼓励有武术基础家长参与学校武术活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氛围。通过上述多维度融合策略,古壮拳文化能实现与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深度结合,既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古壮拳文化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推广途径

构建完善古壮拳文化推广体系,需从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支持政策,将古壮拳列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范畴,确保课时保障与经费支持;制定古壮拳教学指南,明确各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策略,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师,派遣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建立古壮拳教师资格认证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成立教师研修共同体,促进经验交流与教学创新。第三,教材资源开发需紧密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编写图文并茂教材,制作形象生动教学视频,开发互动性学习软件,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同时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将壮族历史传说、民俗风情融入教材,增强文化吸引力。

第四,评价机制创新需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设计技能测试、文化知识问答、态度表现评估等环节;建立学生古壮拳学习档案,记录成长轨迹,鼓励持续学习。第五,家校社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通过家长开放日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家长支持度;与社区文化中心合作开展公益培训,扩大影响范围;联合文化部门举办古壮拳展演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六,现代传播手段应用亦不可忽视,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古壮拳教学节目,利用网络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知识,扩大传播覆盖面。第七,科研支撑能力提升也需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古壮拳教学实践探究,联合高校专家探索适合小学生习练方法,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改进措施。通过多维度推广策略实施,古壮拳文化必将在小学体育教育体系中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为传统武术教育注入新活力。

结论:当前古壮拳进入小学体育课程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专业师资缺乏、教学方法滞后等挑战,但通过构建分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养、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能促进其有效传承与发展。特别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强调趣味性与适应性,以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深化校际合作、扩大社会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格局,推动古壮拳文化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焕发新活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创新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胡江平,王成科,宋晓宇.文化生态理论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秩序研究——以左江流域花山壮拳为例[J].运动精品,2020,39(01):49-51.

[2]程钦东.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与壮拳的文化交融考——以广西平果县节庆武术汇演为例[J].武术研究,2016,1(12):90-92.

[3]李兵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广西古壮拳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