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和方法
牛素萍
兰州市中山小学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展开讨论,聚焦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提出多样化教学导入技巧与实施方法。从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三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富有吸引力且行之有效课堂导入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构建生动活泼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兴趣激发
引言:课堂导入作为数学教学第一环节,承担着引入新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重要任务。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其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心理特征,对教学导入提出更高要求。恰当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激发学习动机,营造积极氛围,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旨在探讨适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教学导入技巧与方法,以期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提升三年级数学课堂活力
游戏化导入方式借助趣味性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知情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故事情境导入通过叙事手法引领孩子进入数学世界,满足其想象力与好奇心;猜想悬念导入则制造认知冲突,巧妙设计问题链,激发探究欲望。角色扮演导入让学生代入特定角色解决问题,增强参与感与体验感;竞赛激励导入则通过设置挑战与奖励机制,营造课堂积极氛围。多媒体辅助导入利用声光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从视听感官刺激学习兴趣;操作体验导入强调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魅力,从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些导入方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有效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专注力与投入度显著提升。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中,可设计一场几何王国冒险游戏作为导入环节。教师可准备一套包含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卡片,告诉学生这些是几何王国居民,而长方形王子与正方形公主不慎走失,需要同学们帮忙寻找并送回王宫。学生需通过观察比较各图形特征,识别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并说明判断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橡皮筋在钉板上变换出不同形状长方形,体验长方形四个角均为直角、对边相等特性;再通过调整橡皮筋使四边完全相等,自然过渡到正方形概念,引发思考两种图形关系。此类导入结合游戏情境与实物操作,既调动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图形特征为后续概念形成奠定直观经验基础,比传统口述定义方式更具吸引力与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的导入策略,深化三年级数学概念理解
生活问题导入把日常现象转化为数学探究主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校园环境导入充分利用操场、教室等熟悉场景作为教学素材,拓展课堂边界。社区考察导入则引导孩子走出校园,观察社区建筑、商店、交通等场所中蕴含数学元素;节日文化导入巧妙融合传统节日元素与数学教学,如元宵节探讨圆形特性,春节研究年份递增规律等。家庭场景导入从孩子熟悉家居环境提取学习素材,如厨房计量工具、家电尺寸等。职业体验导入则模拟商店营业员、银行职员等角色情境,让学生在职业模拟中应用数学知识。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一日生活时间大调查导入活动。教师出示一张某位学生一天的作息表,表格中故意混用时、分、秒单位,如起床时间7时30秒、午餐时间25分钟、放学后看电视90秒等,引导学生思考表格中时间表达问题。随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精确计时活动,如刷牙时长、煮鸡蛋时间、百米跑计时等,讨论哪些活动适合用时计量,哪些适合用分或秒,自然引出三种时间单位适用场景与换算关系。教师出示挂钟、闹钟、秒表、手机计时器等多种计时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时针、分针、秒针运动特点与速度差异,体验1时=60分1分=60秒关系。此导入方式将抽象时间单位与孩子日常作息紧密结合,通过实物观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方式,使时间概念具体可感,换算关系直观明了,避免了枯燥公式记忆,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实效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思维的导入技巧,强化三年级数学能力发展
思维导入技巧作为数学教学起始环节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认知挑战,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问题链导入遵循思维递进原则,从简单问题逐步深入复杂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完整思路;实验探究导入鼓励通过操作实验发现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错误分析导入利用典型错误案例引发思考,促进批判性思维形成;类比联想导入借助已学知识建立新旧联结,强化知识间内在联系;猜测验证导入鼓励先行猜测后验证结果,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矛盾冲突导入通过设置认知障碍,促使突破思维定势;逆向思考导入引导从结果推因,培养逆向推理能力;多元解法导入鼓励一题多解,拓展解题思路;图式表征导入引导借助图表模型思考,提升抽象概括能力;假设想象导入创设如果情境,拓展发散思维空间。
数学思维导入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结合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创设适宜认知跳跃区间。问题情境应既有挑战性又具可达性,激发思维张力而不造成挫败感;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科内在联系,注重横向知识融合与纵向能力提升。思维引导应注重方法启发而非答案灌输,引而不发,点拨而不包办;思维过程应重视全员参与,关注差异化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应性支持。思维氛围应宽容错误,鼓励质疑与创新,营造民主平等交流环境;思维表达应鼓励多种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述、图形绘制、符号表示等,培养数学表征能力。思维迁移应注重学科内外联系,促进知识活化与应用;思维评价应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多元思路与独特见解。思维习惯应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方面培养,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思维资源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儿童文学、科学现象等多元素材,拓宽思维视野与想象空间,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认知结构发展与完善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通过多样化技巧与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宜导入策略,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有效课堂导入能够架起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之间桥梁,激活学习主动性,培养积极情感态度。优质导入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教师应不断反思实践,持续优化导入设计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冉偲见,苏朝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实践初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3):26.
[2] 莫静梅.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技巧的作用核心探究[J]. 中外交流,2019,26(38):381.
[3] 杨贵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J]. 魅力中国,2017(4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