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刘佳欣
急诊护理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各种潜在的隐患和风险。本文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及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1 常见隐患分析
1.1 患者突发情况处理
急诊科室作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患者突发情况处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部分患者入院时症状不典型,易出现病情快速恶化,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若医护人员未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将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急诊患者流量大,医护人员工作负荷重,可能导致对患者病情观察不细致,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此外,多科室协作困难也影响突发情况处理效率,如创伤患者需骨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等多科室联合救治,若沟通协调不畅,易延误治疗。同时,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认知差异和情绪波动,可能干扰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增加突发情况处理的复杂性。
1.2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医疗器械在急诊护理中不可或缺,但其使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部分医护人员对新型医疗器械操作不熟练,如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功能复杂,若操作不当不仅无法发挥设备功效,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例如除颤能量选择错误可能导致患者心肌损伤。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不到位也是重要隐患,急诊设备使用频率高,若未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和检修,设备性能下降,易出现故障,如输液泵流速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用药剂量错误。此外,医疗器械的存储环境不达标,如部分急救药品和设备对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不当存储会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快,医护人员未能及时掌握新设备的使用规范,也增加了使用风险。
1.3 交叉感染风险
急诊科室人员流动性大、患者病情复杂,交叉感染风险较高。首先,患者来源广泛,携带多种病原体,如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共处一室,易通过飞沫传播病菌;肠道传染病患者若卫生措施不到位,可能造成病原体扩散。其次,急诊环境相对拥挤,空间有限,患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近距离接触频繁,增加了感染传播几率。再者,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若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或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极易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另外,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不彻底,如复用器械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也会导致交叉感染发生,严重威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2 防范措施探讨
2.1 急救设备准备与检查
充足且性能良好的急救设备是急诊救治的关键保障。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配备标准和清单,确保急诊科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必要设备,并按需求足量配置耗材。建立设备日常检查机制,安排专人每日对急救设备进行性能检测、清洁和维护,如检查除颤仪的电池电量、电极板功能,确保设备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专业校准和检修,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维护计划,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部件。同时,建立急救设备应急调配预案,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迅速从其他科室或备用设备库调配,保障急诊救治工作不间断。
2.2 专业技能培训与提升
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是有效应对急诊护理隐患的重要举措。医院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创伤急救等操作培训,通过理论授课、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术。针对新型医疗器械的使用,开展专项培训,邀请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讲解和示范,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实操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继续教育课程,及时了解急诊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此外,建立医护人员技能考核机制,定期对其专业技能进行评估,对考核不达标者进行强化培训,持续提升团队
整体专业水平。
2.3 感染控制与预防
严格的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是降低急诊交叉感染风险的核 ∴E0 。医院需加强急诊科室的感染管理,合理规划科室布局,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明确患者就诊流程,避免交叉感染。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对急诊环境、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如对诊室、抢救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对复用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处理。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规范执行手卫生。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及时隔离和转诊,做好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消毒处理,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其做好个人防护,共同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医护安全保障
3.1 工作环境评估与改善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的基础。医院应定期对急诊科室的工作环境进行评估,检查照明、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工作区域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合理规划急诊空间布局,优化患者就诊、检查、治疗流程,减少医护人员无效走动和体力消耗。对急诊设备和物品的摆放进行规范,确保急救设备、药品等取用便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关注工作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如地面防滑处理、尖锐物品收纳、电气设备安全等,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为医护人员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3.2 人员配备与值班安排
科学合理的人员配备和值班安排是保障急诊护理工作安全高效的重要因素。医院应根据急诊科室的工作量、患者流量和病种特点,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数量,确保在高峰时段和紧急情况下有充足的人力支持。制定弹性排班制度,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可采用轮班制、弹性加班制等方式,保障医护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加强新老医护人员搭配,充分发挥经验丰富医护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建立应急备用人员库,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科室人员短缺时,能迅速调配人员支援,确保急诊工作正常运转。
3.3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常态化演练是提升急诊医护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医院应结合急诊常见隐患和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如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应急预案、医疗器械故障应急预案、传染病暴发应急预案等,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医护人员熟悉应急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演练后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加强与医院其他科室、外部急救机构的联动演练,提高多部门协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 结语
通过对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的探讨,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和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希望本研究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王小娟,李伟.(2023)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护理实践杂志》,10(2),45-56刘晓明,王丽.(2024)急诊护理中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探讨。《护理管理学报》,15(3),78-89杨娜,钱建国.(2025)急诊护理工作中感染控制与预防研究。《护理学杂志》,20(4),112-125张晓霞,陈明.(2025)急诊护理工作中突发情况处理策略分析。《护理科学研究》,8(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