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文本解读唯一性的意义
陈心如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一、还原作品的唯一性
坚持文学文本解读唯一性的原则有利于还原作品的唯一性与特殊性。唯一性要求研究者去具体分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精华的框架,将情感的呈现过程、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原与展现,这种理论结合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够将特殊性的个人智慧与情感充分体现,还原作品的唯一价值意义。文本的具体分析包括文本特殊性、个别性的多个层面的还原,将其特殊性的不同层次尽可能的衍生出来从而达到唯一性的精度,这就有利于作品的充分解读与理解,从众多文本的普遍意义中寻找作品的唯一魅力与闪光点,还原作品的“这一刻”“这一首”“这一情感”,感悟文本中的形象与事件,有利于寻找与建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价值与连接,营造更丰盈的社会与生命意义。
西方文论重视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迁,一些概括性的文学知识解读对于文学文本来说是理论化与逻辑化的词语概括,其未能感知到或察觉到并加以词语化总结提炼的就成为文学文本解读的空白。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同类相比,以篇为单位,在篇与篇之间进行,在文本之间进行。不同的文本在不同地域与文化中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孤立的分析某一作品就会忽视其作品的唯一性,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矛盾是统一的,事物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与矛盾共生的,在比较与分析中才能展示出作品与作家的唯一性。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就渗透了这一环节,它要求研究者具体分析从作品的普遍意义中找寻唯一性与特殊性,这就有利于还原作品本真,将作家与内心情感表达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提升审美的价值性
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有助于提升审美价值意义,人的精神是变幻与多方面的,西方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分析的文化价值跳脱了文本的审美意义,以普遍性压倒了作品的独特意义,然而,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生命在于独特性,文学文本解读唯一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求新避同,从不同作家的不同文本中解读出独特的艺术水平与艺术价值,这就有利于提升文学文本解读的审美性与价值性。此外,文学文本解读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深入文本,走进文本,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阅读。读者能够在深度阅读中精读文本,反复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主题含义,从而提高语言建构与解读的素养,提升语言译码能力。理解与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篇章并且进入作品情境,读者在进入作家营造的氛围情境中能够感悟文本本身的艺术特点与独特美学意韵,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
三、促进文化的传承性
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把作品从历史的动态语境中孤立出来,挖掘作品的唯一特殊性,并将其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这个过程有利于读者深入解读文本,进行文学作品的探究与创新,从而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此外,研究者加以逻辑性的思考与解析能够将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特点、历史意义与古典文化传统等方面挖掘出来,这就为传统文学作品注入了崭新的活力,让当下及未来的读者有更深的阅读体会与新的见解和灵感,读者在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与审美体验之后更有利于加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而有利于文学文化的推广和延续,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
四、推进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文学文本解读研究有着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有助于缓解文学文本解读的危机与困境,找到属于国人自己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促进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发展。文学文本解读唯一性原则是这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这也让更多研究者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与目标,研究者可以把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作为基础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系统,使文学文本解读研究领域绽放新的光辉与色彩。
文学文本解读是孙绍振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并奋力开拓的一个学术领域,并且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孙绍振教授将西方文论当作质疑的对手,用自己的逻辑与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并在此原则上多加阐释,这为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孙教授致力于在批判基础上的理论再建构,具有强烈的思辨意识与创新精神,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研究孙教授的观点与理论,将其作为自己授课的指南与准则,精心参透文学作品,思考其背后的美学价值与意义内涵,结合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挖掘文学作品的唯一性与独特性,为文学文本解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授课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有意义的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收获到文化知识与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使优秀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并绽放出新的光芒。
重建文学文本解读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文本,以揭示其深层的情感价值所在。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结晶,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应尊重作者的创作初衷,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读。我们应不断地探索新的解读方法和视角,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文学文本解读仍然有一些值得思考与探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深入探讨,文学理论的生命在于创作与实践,这个过程永无终点,我们要用多种阅读方法解读文本的情感价值所在,尊重文本自身的情感价值,将历史性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让理性与审美情感相交融,促进文学文本解读的持续发展与建构。
文学文本是一个立体的框架与系统,我们不能只解读其表面的浅层含义而不深挖文本的深层情感与审美价值特点,相反,我们要从文本的特殊性出发,从文本的普遍性与共同性中脱离出来找寻文本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精华。文学审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我们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欣赏,自觉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文本解读与审美教育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煜晖. 文本解读规范:在多元理解中建构秩序[J]. 语文建设,2024.
[2] 贺卫东, 朱慧颖. 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建构[J]. 语文建设,2023.
[3] 李跃力 .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术”与“道”——以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为例 [J]. 榆林学院学报 ,2023.
[4] 李德桐. 把握好文学文本解读的“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
[5] 孙彦君 . 论孙绍振文本解读的实践及理论建构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