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理论架构与教学模式构建
余江燕
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前言
劳动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大关联性,增强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劳动心态,形成健全人格,能积极面对生活,实现健康成长。本文以劳动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为核心,围绕理论架构和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展开教学研究,致力于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构建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渗透的劳动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深挖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理论
劳动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个体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劳动价值观念等劳动素养培养,重在锻炼学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养成学生乐于劳动的竞争品质。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劳动过程中的成就感与体验感对培养学生身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可让学生形成良好劳动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并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社会交际,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发展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心理健康素质。从劳动教育角度,劳动过程可磨炼学生坚强的心理意志,养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念,能尊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并学会用劳动调节情绪,同时还能基于劳动过程促进学生展开积极沟通合作。二者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可以劳动课程为载体,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利用劳动课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载体,实现实践育人,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为劳动课程提供心理支持指导[1]。
二、基于劳动课程内容的心理教育渗透
教师需立足劳动课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渗透,让学生在健康的融合医疗环境下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基于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之处,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劳动课程为载体锻炼心理品质,强化心理素质。就以种植活动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现有土地资源展开劳动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感悟植物生命力,进而引发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精神品质。并在劳动种植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帮助,体验帮助他人的成就与快乐,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心态。最后,在收获种植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成就感与体验感,让学生生成自信心[2]。
三、创设情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具有较强的情感体验性作用,能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基于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深刻感悟劳动过程中所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品质。例如,教师可基于劳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之处创设主题劳动活动。就以社会常见职业为例,围绕清洁工、医生、警察、银行职员等常见社会职业角色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真实感受清洁工、医生、警察等常见社会职业角色的职能与义务,以身临其境带入其中感受清洁工、医生的劳动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不分贵贱,每一个劳动者都需要他人的尊重。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基于社会常见职业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能用劳动为广大人民服务[3]。
四、多元教学方法融合,助力心理成长
教学方法与课程体验息息相关,只有基于多元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过程中的有效渗透,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并促进多元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运用实践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教学课堂上实现健康发展。如,教师首先可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直观化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其次,结合情境中的角色体验展开实践教学,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亲身参与劳动,感受劳动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良好情绪调节能力,学会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4]。
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追踪教育成效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评价追踪教育成效,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课程中的有效融合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根据劳动状态、劳动情绪、价值感知、劳动体验等多种教学评价指标展开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综合评价角度评估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态。以此为基础生成课堂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更加深入[5]。
总结
劳动教育不仅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思想,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劳动课程,并将劳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基于融合渗透教育体系来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形成一定劳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学生高强的心理素质,以此为基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白雪莹. 种植类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堂的实践探索——以广东某校“绿耕心田成长课堂”为例[J]. 心理月刊, 2024, 19 (24): 220-222.
[2]颜藓萍. 传统文化视角下劳动教育在校园心理健康促进中的角色与作用[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 (07): 169-171.
[3]乔润楠.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J]. 留学, 2024, (03):36.
[4]金娥. 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 思维与智慧, 2023,(16): 48-49.
[5]张小英. 依托劳动实践,培育学生健康心理[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 (23):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