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路径

作者

元建红

浙江省丽水龙泉市启明实验学校

引言

初中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的启蒙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情境脱离生活等问题,影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情境化教学与实践活动,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本文探讨情境创设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路径,为教学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一、生活情境:科学知识的实践化载体

生活情境通过将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降低知识理解门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在物理“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雨天路面防滑”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汽车轮胎花纹、行人鞋底纹路,分析其与摩擦力的关系。学生可通过实验对比不同材质(如橡胶、塑料)的摩擦系数,或设计“防滑垫”改进方案,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安全设计。此类情境不仅验证理论,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厨房中的化学”情境:组织学生探究食醋除水垢、小苏打发酵等原理。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醋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分析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条件,并尝试优化家庭清洁或烘焙方案。生物学科中,教师可创设“校园植物病虫害防治”情境:要求学生观察植物叶片异常现象,查阅资料分析病因,并提出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建议。生活情境通过真实问题驱动,使科学知识学习更具实践意义。

二、问题情境:科学思维的探究化引擎

问题情境通过提出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实验探究。例如,在物理“浮力”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轮船载重极限”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计算轮船最大载重量。学生需通过控制变量(如液体密度、物体体积)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推导阿基米德原理,最终解决轮船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此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化学“金属腐蚀”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铁钉生锈条件探究”问题:学生需设计对比实验,观察铁钉在不同环境(如干燥、潮湿、盐水)中的腐蚀速度,并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生物学科中,教师可创设“种子萌发条件优化”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变量,探究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并撰写实验报告。问题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三、实验情境:实践能力的操作化平台

实验情境通过提供可操作、可观察的实验场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例如,在物理“电路连接”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家庭电路故障排查”情境:学生需通过测量电压、电流等数据,分析电路短路、断路原因,并提出修复方案。实验过程中,学生需掌握万用表使用方法,理解串联与并联电路差异,并尝试设计节能电路。此类情境不仅提升实验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

化学“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教师可创设“工业废水处理”情境:学生需通过滴定实验测定废水 pH 值,并选择合适的中和剂(如氢氧化钠、碳酸钠)调节 pH 至中性。实验需控制滴加速度、观察颜色变化,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物学科中,教师可创设“植物组织培养”情境:学生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培养基,观察植物细胞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并尝试优化培养条件。实验情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系统提升。

四、跨学科情境:综合能力的协同化路径

跨学科情境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中,学生需结合物理(热传导)、化学(材料性质)、数学(几何设计)等学科知识:分析不同材质的吸热效率,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材料;设计倾斜角度与储水容量,优化热能利用率;通过数学建模预测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温变化。此类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其跨学科整合能力。

地理与物理的融合教学可通过“风力发电模拟实验”实现:学生需结合地理知识分析风力资源分布,利用物理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转速与发电效率的关系。化学与生物的整合则体现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实验中:学生需探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电能的原理,并设计电池结构以提高输出功率。跨学科情境通过问题驱动,促进学科间知识迁移,使学生形成整体性认知。

五、技术情境:数字化工具的赋能化应用

现代技术为科学教学提供新可能。虚拟实验平台可模拟危险或难以操作的实验,如“原子结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 3D 模型观察电子轨道,理解微观世界规律。AR 技术则可将实验过程可视化,例如在“电路连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AR设备观察电流路径,直观理解串联与并联电路差异。数字化工具不仅降低实验成本,更拓展了学习时空,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探究。

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提升了实验的科学性。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传感器收集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利用Excel 或 Python 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变化曲线。技术赋能使科学教学从经验观察转向数据驱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数字素养。

六、评价情境:多维能力的立体化反馈

现代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浮力实验”中,教师评估学生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论推导,并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分析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案。

跨学科项目评价采用“小组互评 + 教师评价”模式,侧重合作能力与任务完成度,以及知识应用与创新性。例如,在“太阳能热水器设计”项目中,评估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创新解决方案。多维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科学素养。

七、教师情境:角色转型的引领化实践

跨学科与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引导者与资源整合者,具备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并提供指导。例如,在“校园植物病虫害防治”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观察表、使用分类工具,并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态保护实践。同时,整合资源,如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农业基地,拓展学习场景。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例如,在“电路连接”实验中,基础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探究层学生设计创新电路方案。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教师角色转型通过情境创设与资源整合,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成长。

结束语

初中科学教学应基于生活实践,结合情境创设与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多种情境的深度整合,不仅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资源,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伟 .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2.

[2] 陈丽 . 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科学跨学科教学研究 [J]. 科学教育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