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分析
陈维坚
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临江 134600
1 机械设备使用管理现状分析
1.1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建立与智能化生产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框架。当前多数企业仍采用分段式管理模式,设备采购、使用、维护等环节存在管理脱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设备管理划分为规划决策、运行监控、维护优化三个阶段,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在规划决策阶段,重点在于建立科学的设备选型标准。通过引入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设备技术参数、使用环境、维护成本等要素,避免盲目追求高配置设备造成的资源浪费。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建立设备采购评估矩阵,使设备选型准确率提升约 40% 。运行监控阶段强调数据驱动管理,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能耗等运行参数,构建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维护优化环节需要整合预防性维护与预测性维护策略。传统定期维护模式往往造成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新型体系通过分析设备历史故障数据,建立差异化维护周期模型。例如,某工程机械企业针对液压系统建立故障预测算法,将关键阀件的维护间隔从固定 2000 小时调整为动态区间管理,显著降低突发故障率。同时推行模块化维保方案,将复杂设备分解为独立功能单元,制定标准化维护流程,缩短现场维修时间。
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组织架构的配套改革。建议设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部门,统筹协调采购、生产、技术等部门资源。建立设备管理 KPI 体系,将设备综合效率(OEE)、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等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某制造企业通过实施设备管理责任制,使设备停机时间减少约 25‰ 。此外,应加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整合设备档案、维护记录、备件库存等信息,实现管理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1.2 设备使用效率与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
当前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优化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在设备运行阶段,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设备性能难以充分发挥,不规范操作引发的非正常磨损问题普遍存在。部分企业仍采用"重使用轻保养"的粗放管理模式,设备超负荷运转现象频发,直接缩短关键部件的有效使用寿命。某建材生产企业调查显示,传送系统因润滑保养不及时导致的故障占比超过总停机时间的 40% ,暴露出维护计划执行不到位的管理漏洞。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实施障碍。设备采购阶段普遍存在技术参数与生产需求错配问题,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设备先进性而忽视后续维护成本,导致设备投产后综合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在设备使用中期,运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不完善,难以准确评估设备健康状态,致使维护决策缺乏数据支撑。某机床使用企业案例表明,由于缺乏主轴磨损数据的连续监测,导致维修时机的误判率高达 35% ,造成不必要的维修资源浪费。
管理流程的碎片化严重制约管理效能提升。多数企业将设备管理职责分散在采购、生产、维修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设备信息传递受阻,备件库存与维护需求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某食品加工企业曾出现关键设备停机待修期间,因备件采购审批流程冗长导致停产损失扩大的典型案例,凸显出管理协同机制缺失的弊端。
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适配问题值得关注。虽然物联网监测设备已逐步普及,但采集数据的有效利用率不足 30% ,大量振动、温度等实时数据未能转化为管理决策依据。部分企业简单套用通用型预测维护模型,未根据设备实际工况进行参数调校,导致故障预警准确率偏低。
2 机械设备维护策略与技术研究
2.1 预防性维护与预测性维护技术方法
预防性维护与预测性维护是现代设备管理中的两种核心策略,其技术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设备运行效能。预防性维护强调在设备故障发生前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维护计划来保障设备可靠性。典型的实施方法包括基于时间的定期保养和基于使用强度的周期维护,例如对液压系统执行每 500 小时滤芯更换,或根据电机运行里程安排轴承润滑。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建立设备关键部件的寿命数据库,结合制造商建议与历史维护记录,制定符合实际工况的维护清单。
预测性维护则依托智能监测技术实现精准维护决策,其技术框架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通过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其次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设备健康状态,识别异常特征模式;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动态调整维护计划。某风机企业通过在传动系统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成功将齿轮箱故障预警时间提前至 72 小时以上。
两种技术方法的融合应用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基础性维护工作仍采用预防性维护确保设备基本可靠性,同时对重点设备叠加预测性维护技术。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建立设备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设备重要性分配维护资源;二是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整合维护记录与实时监测数据;三是制定标准化的维护作业指导书,明确各类维护操作的技术规范。某汽车制造厂通过将两种方法结合,使冲压设备维护成本降低约 20% 。
2.2 智能化维护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智能化维护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设备健康管理闭环。系统架构通常包含三个核心模块:数据采集层通过振动传感器、温度检测装置等物联网设备实时获取运行参数;数据分析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设备异常模式;决策支持层则根据诊断结果生成维护建议。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系统实施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进行设备状态监测点布置,重点采集轴承温度、电机电流等关键参数;其次建立设备健康基准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确定正常工况范围;然后设置多级预警阈值,区分轻微异常与严重故障征兆;最后对接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维护任务自动派发。
系统优化需要着重解决三个技术瓶颈:一是提升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整合设备运行数据、维修记录、环境参数等信息;二是改进算法模型的适应性,针对不同设备类型建立专用分析模型;三是增强边缘计算能力,在数据采集端完成初步分析以降低云端负荷。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操作界面应设计简洁直观的预警仪表盘,便于现场人员快速掌握设备状态;维护策略需设置弹性调整机制,根据设备实际劣化程度动态优化维护周期;系统维护团队需要具备设备机理与数据分析的复合知识,能够准确解读监测报告。
结语
本研究针对设备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操作规范缺失、维护周期不合理、故障预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框架,结合典型案例验证了预防性维护策略的实际效能。研究发现,基于状态监测的智能维护系统可有效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率,标准化操作流程能显著延长关键部件使用寿命,模块化维保方案可提升维修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光耀,严豪冠.机械工程中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3.
[2]孔德川,勇王,叶益军.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3.
[3]王燕春,王汇桃,陈鹏飞.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探究.工程学研究与实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