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雇主视角下专业建设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黄辰 胡鸾 陆清 王妮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

摘要:在高等教育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专业建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传统以学科思维主导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本文基于雇主视角,探讨专业建设需从摒弃学科思维、树立市场导向思维入手,通过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找准问题,进而推动专业改革,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雇主视角;专业建设;市场导向;专业改革

一、引言

在全球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价值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普遍遵循学科逻辑,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首要目标,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 “供需错位”。据教育部 2024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连续五年低于 60%,部分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半年离职率超过 35%,凸显了传统学科思维主导下专业建设的深层矛盾。

雇主作为人才价值的最终检验者,其需求本质上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动态特征。华为、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的人才招聘数据显示,企业对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占比已超过 78%,而对单一学科背景人才的需求逐年下降。这意味着高校必须突破学科壁垒,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新范式。本文从雇主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传统专业建设的困境,论证市场需求调研的关键作用,并提出针对性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二、传统学科思维主导下专业建设的困境

(一)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学科思维影响下,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围绕学科知识架构构建,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深度。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理念。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部分高校仍将大量课时分配给过时的编程语言和技术,而对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知识涉及较少。麦斯特人力集团发布的《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计算机相关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中,高达 72.5% 的人表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新学习新知识与技能,以弥补学校所学与工作需求的差距 ,这清晰地表明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

(二)实践教学薄弱

学科思维强调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常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差甚远。

1.设施设备与产业现场的代际差

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普遍配备的数控车床多为 FANUC 0i系统(2000年前后技术),而企业已广泛应用Mazak Integrex i-400AM等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调研显示75.3% 的机械制造企业认为毕业生“不熟悉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生产线操作”,实践教学环境滞后成为能力培养的瓶颈。

2.师资结构与指导能力的错位

高校实践课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15%,多数教师依赖教材案例而非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某汽车制造企业反映,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中表现薄弱,而相关课程教师普遍缺乏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服务经历。

3.考核评价与职业标准的脱节

实践教学考核多以实验报告、课程作业为主,缺乏对职业技能等级(如电工证、软件工程师认证)的对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数据显示,获得国家级奖项的高职学生中,仅有32%在本科阶段接受过系统化实践能力培养,反映出本科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

(三)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既缺乏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具体业务领域的专业技能,又不具备企业管理所需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无法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智源研究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追踪调查显示,仅有28.6%的毕业生能够在入职一年内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

三、基于雇主视角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的重要性

(一)精准把握人才需求

雇主在实际用人过程中,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着最直接地感受和明确的要求。通过对雇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可以精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例如,在互联网行业,雇主不仅要求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编程技能,还需要他们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敏锐洞察力。西安欧亚学院金融学专业团队通过多轮深入市场调研与专家访谈,精准把握消费金融行业雇主企业的旺盛需求,重新定位专业方向,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能力模型 。

(二)发现专业建设问题

市场需求调研可以帮助高校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雇主的交流,了解到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差、职业素养不高等。这些问题反馈为专业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例如,如果雇主普遍反映某专业毕业生缺乏跨学科知识,那么高校就需要反思并调整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三)提升专业建设的适应性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都会导致人才需求的变动。持续的市场需求调研能够使高校及时跟踪市场动态,根据雇主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和内容,确保专业建设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从雇主用人需求发现专业建设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雇主反馈中常见的问题是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随着行业的交叉融合发展,许多工作岗位需要员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例如,在生物制药领域,既需要生物学、药学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药物研发、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聚焦本学科,学生缺乏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导致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

(二)实践能力不足

雇主普遍期望毕业生能够快速上手工作,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很多专业毕业生实践经验匮乏,在面对实际工作任务时,往往不知所措。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毕业生在学校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对施工现场的工艺流程、工程管理等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无法满足雇主对现场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三)职业素养欠缺

职业素养是雇主考量人才的重要因素,包括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然而,部分毕业生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一些毕业生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在团队协作中,缺乏沟通技巧,无法与同事有效配合;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时,学习能力不足,难以快速适应工作中的变化。

五、基于问题的专业建设改革路径

(一)构建市场导向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市场需求调研结果,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模块化、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学科知识和行业最新动态。例如,在传媒专业中,设置融合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设计学的新媒体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综合业务能力。

2.更新课程内容

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与雇主沟通,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将新知识、新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项目,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编写中,加入企业最新的营销策划案例,让学生学习到真实有效的营销方法。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似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例如,在电子信息专业,与电子制造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操作,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行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企业的实际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软件工程专业,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软件开发项目,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全程参与项目开发,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

(三)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1.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例如,开设职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2.营造职业素养培养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企业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实践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和评价,促使学生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3.构建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建立“职业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展示、实践项目、社团活动中的表现,重点考察责任心、抗压能力等维度,作为毕业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入“360度评价机制”除教师评价外,增加企业导师、团队成员、服务对象的评价权重,如师范生实习评价中,中小学教师评分占比提升至40%,重点考核课堂组织能力与学生关怀意识。

六、结论

从雇主视角出发,摒弃学科思维,树立市场导向思维,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从雇主用人需求中发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雇主的紧密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持续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斯特人力集团. 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R/OL].(2023-06-15)[2025-05-10].https://new.qq.com/rain/a/20230615A0149L00.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研究报告 [R/OL].(2022-12-20)[2025-05-10].http://www.hie.edu.cn/zxzx/zxdt/202212/t20221220_127042.html.

[3] 智源研究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报告 [R/OL].(2021-10-10)[2025-05-10].https://www.zhiyuan.com/report/202110101010.

[4] 西安欧亚学院。专业建设如何转型突围?这些教育实践给出欧亚答案![EB/OL].(2025-01-06)[2025-05-10].https://www.eurasia.edu/info/3241/165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