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孙林霞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213000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综合性作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业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关注学生差异性、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作业趣味性等策略,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其实践意义与价值,旨在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综合性作业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作为连接课堂与课外的重要桥梁,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身心健康,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兴趣激发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具有综合性、趣味性、差异化的数学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注学生差异性,设计分层作业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知识掌握程度上,还包括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学节奏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分层作业的设计,正是基于对学生差异性的深刻认识,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作业设计方式,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小数乘整数》这一关键知识点时,为了有效应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分层作业,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层面上获得进步与成就。对于基础较为薄弱、对小数乘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基础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小数与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则,例如,设计如下题目:“计算0.5×3=?”,“2.4×4=?”,并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包括小数点移动的位置,以及最终的计算结果。此外,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如“一盒巧克力售价8.5元,买3盒需要多少钱?”这类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加深理解。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业难度应适度提升,旨在锻炼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包含多步计算的题目,如“一个书包的价格是49.9元,如果学校要买12个这样的书包,总共需要多少钱?请先用小数乘法计算,再验证结果是否合理。”这样的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乘法运算技能,还鼓励他们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对于学有余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更具挑战性的作业,如探索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例如,“请尝试找出小数乘以整数后,结果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并给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或者,“假设你是一名商店老板,需要根据商品的进价和销售价,计算出在不同销售量下的总利润。请设计一个包含至少三种商品的计算表,并解释你的计算过程。”这类作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技巧,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丰富作业形式样,融入多元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作业不仅是巩固课堂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复述与技能的机械训练,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丰富作业形式,融入多元素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如实践操作、调查研究、创意设计、跨学科融合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这种作业设计方式鼓励学生跳出书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小数除法》时,教教师可以布置实践操作类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比如,让学生在家中使用厨房秤称量食材,计算每份食材的重量占比,或者通过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计算其面积或体积的等分,将小数除法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研究类作业,让学生围绕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例如,让学生调查不同品牌商品价格,计算单位价格,比较性价比;或者研究家庭水电费账单,理解费用计算方式,这类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创意设计类作业,鼓励学生将小数除法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小数除法的数学游戏,或者制作一个关于小数除法的动画视频,解释其运算原理和应用场景,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增加作业趣味性,提升学习热情
在教育实践中,作业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枯燥乏味的作业往往让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融入游戏元素、结合生活实例等方式,让作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作业,以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教师可以布置“分数乘法寻宝游戏”作为作业:首先,设定一个寻宝主题,如“寻找神秘的分数宝藏”。然后,设计一系列与分数乘法相关的谜题或挑战,如“请计算通往宝藏的密道宽度,它等于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二乘以门高度的四分之一”,并将这些谜题隐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或线上平台的虚拟场景中。学生需解开谜题,找到下一个线索,最终找到“宝藏”——可以是小奖品、额外加分或班级荣誉等。这种作业形式将分数乘法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寻宝的过程中享受解题的乐趣,不仅加深了对分数乘法概念的理解,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
结束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设计综合性、差异化、趣味性的小学数学作业是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通过关注学生差异性、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作业趣味性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怡函.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综合性作业设计策略研究[D]. 山西大学, 2023. DOI:10.27284/d.cnki.gsxiu.2023.001903.
[2]李嘉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778/d.cnki.gqhzy.2023.0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