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探讨

作者

赵家晓 李莲

德宏州人民医院 云南德宏州 678400

基于医院院前急救体系的前提下来说,其与后续救治有着紧密的关联,如若急救体系存在缺陷问题,则会促进患者死亡率的提高。现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医院的院前急救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专职急救技术人员、急救设备等,甚至是没有形成院前急救体系,一旦该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或是有需急救的病人,就难以在最佳黄金时间进行处理[1]。因此,医院就需加大对院前急救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旨在充分发挥院前急救效能,促进救治成功率的提高。

1.云南地区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

1.1 地理与人口特征对急救体系的影响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占比高达 94% 。山区等偏远地区的院前急救平均响应时间普遍高于国家规定的 15 分钟,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平均响应时间在 45 分钟以上,远超平原地区。云南省常住少数民族 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 33.4% ,急救服务面临语言沟通障碍。有研究报道,迪庆藏族自治州 120 急救电话中存在 25% 的电话需译员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急救调度效率的提高。

1.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共计建设 120 急救站 137 个,每千人密度约为 0.28% (中国内地约为 0.35% ),平均每万人救护车辆数目为 3.2 台,负压救护车比例不到 8% ,救援站严重传染病病人运送、转运能力欠缺。昆明已有 5G 急救调度中心,可实时反馈车载病人生命体征信息,但地处边陲的三州(红河、文山、普洱)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县以下单位未能接入全省紧急医疗网络系统。

1.3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全州在册在岗的救护医生总人数为 812 人,不及上海市每百万人 0.82名救护医生的数量。 58% 的救护医生具有大学本科(本)或以上教育水平,该比例低于东部其他省市(教育水平 75% )。至 2022 年时,该省全境应急救援技术普及率仅为城市的 41% 和农村地区的 12% ,与之相比,同期浙江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援技术普及率高达 28% 。在纳西族聚居区,仍有 32% 的乡村医生没有取得基本生命支持证(BLS)。

2、医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对策

2.1 强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力度

医院机构需着力推进院前紧急救援网络的建设,持续加强基层急救网络的优化,同时深入研究社区化乡镇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实践,构建院前救援与院内治疗相结合的全面管理模式。特别指出,鉴于众多区域县级医院急诊科室与乡镇卫生院之间距离较远,加之农牧民居住分布的分散性,政府应关注这些地区医院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质和人力资源支持,以确保医院院前急救体系的稳步提升[2]。一个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能够有效缩短救援距离,让急救人员迅速抵达现场,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

2.2 强化院前急救预案的演练

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状况,精心打造个性化的急诊救援行动计划,并针对常见紧急病症,对急救车调度、突发事件快速报告等预案进行深入细化。医院应当定期举办急救人员参与的模拟救援训练,以此加强急救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操作技能,弥补他们在实践经验上的欠缺。这也有助于强化急救人员的紧急情况应对意识,确保他们在执行急诊任务时能够井然有序,这对于提升急诊救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完善院前急救装备和设备购置

在医院急诊现场救援的关键环节中,急救所需的器械与设施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医疗机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主动提供支持,并增加资金投入,以便采购必要的急救装备和设备,从而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众多医院依旧沿用着人工电话调度这一传统手段,这导致无法有效记录和保存院前急救的响应时长。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医院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主动采纳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通话和时间的实时记录与存储。这不仅能显著缩短医院院前急救的平均响应时间,更是降低空跑率的关键举措。

2.4 完善院前急救信息化体系

在搭建院前急救体系中,必须严格贯彻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的原则,并对院前急救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优化[3],具体措施包括:(1)统一调度。无论患者拨打何种紧急电话,如 120、119、122 或 110,调度中心应能自动派遣相应救护车迅速赶赴现场。(2)智能导航。利用实时路况信息,规划最佳救援路径,并在必要时联系交警提供支持。(3)即时入院。现场救援应迅速执行救治措施,同时采集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影像检查,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数据中心,以便院内医生快速诊断。(4)远程支援。通过救护车内的监控设备,进行远程急救指导,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邀请外部专家参与会诊。(5)快速病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迅速获取患者院外或院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数据,确保诊断的时效性。(6)院内联动。根据诊断结果,院内急诊科室需紧密协作,制定治疗方案,为院前急救提供稳固的指导。(7)智能急诊管理。在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上,自动收集急诊数据,对诊疗时间、行为、效能等进行监控,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升急诊管理水平。(8)应急响应。通过快速调配人力和物资,准确上报信息,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理效率。

2.5 强化急救人员的能力

医疗场所亟需加强急救人员的教育培训,持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优化急诊救治质量。目前,众多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共同的难题,即急救物资和人力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急诊救治体系的建设,不利于提升救治成功率。故此,在构建急诊救治体系时,必须强化医疗救治能力,缩短急诊处理时间,开启急诊绿色通道,并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综合化等方向进步,打造一个紧密衔接、无障碍的救治网络或平台,这是充分发挥急诊救治体系效能的核心。还需关注急诊与住院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完善,打造一种新的急诊管理模式,确保后续救治工作的安全与高效实施。

2.6 院前急救风险防范措施

为应对制度性风险,紧急医疗服务机构必须构建并持续改进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这要求制定详尽的紧急救援计划,确保在各种突发状况下,医护人员均有明确的行动准则,需定期对预案进行审视与更新,确保其与当前医疗技术同步[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紧急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反馈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流程的优化工作包括简化与规范化操作步骤,降低决策难度,以便在紧急关头,医护人员能够迅速且精确地完成任务。降低社会风险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协作。

结语

综上,医疗机构的急诊响应能力亟需增强,这一现状与现有体系的不足紧密相连。鉴于此,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急诊前期救援工作的关注,根据具体状况持续优化体系建设,以此推动急诊救治水平的提升,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依托于区域急诊快速响应联动系统,还需进一步提升区域救援效率,实现紧急救援的无缝对接,减少急救响应时间,这对于减少伤残和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睿,罗红彬,罗菁.城市院前急救信息体系的建设及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24,19(11):1-5,18.

[2]李斯雯,秦崇臻,吴仍裕,等.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作用与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8):1025-1028,1068.

[3]杨丽娟,伍伟锋.珠海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3,28(1):30-32.

[4]施祺,邱洁,顾丽萍,等.党建引领在促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