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李春海
榆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吉林省长春市 130400
摘要: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养殖技术逐渐成为淡水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如果能够在淡水水产养殖过程中,以更为合理的方式使用生态养殖技术,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简要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生态养殖技术类型,结合淡水水产养殖工作实际特点,分析生态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策略,对于养殖行业更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淡水水产养殖;应用策略
引言
淡水水产养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养殖模式往往伴随着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水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探索并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实现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生态养殖技术的基本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该类技术应用空间,这样才能够让我国淡水水产养殖行业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关于生态养殖技术
1.1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是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之一,它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方法,通过设计、构建和优化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养殖环境的自我净化。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生态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物浮岛等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提高水质,为水产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据研究表明,采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养殖的池塘,其水质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养殖模式,水产品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2 循环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
循环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它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水体,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同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循环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还能显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该技术还有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传播,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
1.3 稻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稻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技术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和水稻的生长特性,为水产品提供天然的饵料和庇护所,同时水产品的排泄物和残饵又能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稻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此外,该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2.1 对于原有的传统养殖模式进行不断更新
在深入探讨淡水水产养殖行业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传统的养殖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更在于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摒弃旧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入生态养殖这一前沿理念与技术,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浪费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淡水水产养殖模式的弊端,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下养殖户往往缺乏科学地规划与管理,导致水资源、饲料资源等宝贵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例如:由于养殖密度的不合理,许多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过量投喂的饲料未被充分利用,部分沉入水底造成水质恶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或养殖企业等形式,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仅仅依靠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增强养殖户的生态养殖意识和技能水平。生态养殖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养殖方式,它强调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实现养殖产品的优质高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养殖户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循环水养殖、生态浮床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还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2 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在淡水水产养殖中,建立可循环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的关键一环。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养殖环境的自我修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合理规划养殖布局。在淡水水产养殖区域,应根据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养殖池塘的布局、规模和数量。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提高养殖效率。同时,还应考虑养殖池塘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确保养殖废弃物能够顺利排出并得到有效处理。其次,构建人工湿地或生物浮岛等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养殖废弃物的“过滤器”,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等过程,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提高水质。同时,这些生态系统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者,利用生物净化技术处理养殖废水。通过培养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将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有用资源。例如:利用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最后,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淡水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残饵、鱼粪等。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浪费资源。因此,应积极探索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如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饲料等,实现废弃物的变废为宝。
2.3 强化水质监测与调控
水质是淡水水产养殖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及最终品质。因此,在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质的监测与调控。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取样检测,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监测指标应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能够直接反映水体的健康状况和污染程度。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其次,根据监测结果,科学调整养殖管理措施。例如,当溶解氧含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方式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当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超标时,可以通过换水、投放生物制剂等方式降低其浓度。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变化、天气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养殖管理策略,确保水质始终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结语
生态养殖技术是推动淡水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生态工程技术、循环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可以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养殖环境的自我净化,同时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养殖技术将在淡水水产养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全球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助于让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行业能够在新时代快速焕发生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裴秋荣;张小玲.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23(04)
[2] 吕东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4(08)
[3] 万紫锦.新时期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农业,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