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

作者

岑秀芬 杨少平 蓝展玲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中心学校

本文是贵港市港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24B002)

【摘要】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教、学、评”割裂、学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体化”要求。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结合叶圣陶、第斯多惠等教育家的理论,从现状分析、重要性、实施策略及成效四个方面探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程标准;评价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表达的核心板块,但当前课堂普遍面临“教评脱节、目标模糊、学生畏难”等困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标准深度融合,实现“以评导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1. “教、学、评”割裂问题突出。

教师常以“完成一篇作文”为终点,忽视“为何写、如何写好”的系统引导,教学目标模糊。作文批改以“等级+评语”为主,缺乏过程反馈,学生难以及时修正问题,评价滞后且单一。

2. 学生习作动力不足。

脱离生活实际的命题,导致学生“无话可说”,依赖套用范文,丧失表达欲望。缺乏写作策略指导,学生面对作文时不知从何下手,陷入“咬笔杆”困境。

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真实表达能力,避免“假大空”写作。

(二)优化习作教学流程。

1.目标导向明确化。

课组成员在备课《记一次游戏》习作时,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掌握“动作+神态+感受”的细节描写方法;

学习目标:能在草稿中用“△”标注动作描写,用“○”标注感受句;

评价目标:通过《细节描写评分表》(如动作描写是否具体、感受是否真实)检验达标度。

2.评价贯穿学习全程。

课前:通过“游戏体验单”了解学生已有经验,调整教学重点;

课中:小组互评草稿,用“☆”标注优点,用“?”提出修改建议;

课后:对照“修改前后对比表”,反思进步点(如从“笼统写游戏”到“聚焦‘抢椅子’的三次关键动作”)。

(三)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

夸美纽斯提到:“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我校语文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后,老师在执教的班级开展“星级作文闯关”活动,将评价标准转化为“观察星”“表达星”“创意星”等可视化勋章,学生为“集星”主动修改作文,平均修改次数从1次提升至3.2次。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设定“三位一体”目标。

1.紧扣课标与学情

低段(1-2年级):以“写话”为主,目标聚焦“句子完整、标点正确”,评价重点为“能否写出一句通顺的话”。

高段(5-6年级):侧重“习作”,目标设定“详略得当、中心明确”,评价工具为《结构评分表》(开头、事例)。

2.案例:《这儿真美》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运用“五感法”(视觉、听觉、嗅觉等)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在观察记录卡上用“□”标注视觉描写,用“△”标注听觉描写;

评价目标:同伴依据《五感描写 Checklist》打分(如“是否至少运用3种感官描写”)。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形式有学生自评:填写《写作反思表》;同伴互评:使用“优点三明治”评价法;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草稿修改痕迹、终稿质量综合赋分,避免“唯结果论”。

2.评价工具可视化。

设计《习作目标达成量表》,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如我校六(2)班蓝老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用量化评价表展示《我的植物朋友》评价标准,学生对照“根(观察细致)—茎(结构清晰)—花(语言生动)”结构自评,直观易懂。

(三)实施“教学评”循环互动。

1.课前:以评定教

通过前测(如“微写作”小练习)诊断学生薄弱点,调整教学重点。例:教《介绍一种事物》前,发现80%学生不会运用说明方法,课堂重点便设定为“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的示范与训练。

2.课中:以评促学

开展“即时评价活动”:如“片段写作+小组互评+教师点拨”三轮循环。学生写完“人物生气的样子”片段后,先互评“是否写出动作和神态”,再由教师展示典型案例,针对性指导“如何通过‘攥紧拳头’‘脸色通红’等细节表现情绪”。

3.课后:以评导改

布置“分层修改任务”:基础薄弱学生完成“语句通顺度修改”,能力较强学生尝试“修辞优化+情节拓展”。教师通过“修改前后对比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进步。

四、教学评一体化提升习作质量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习作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在我校语文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学期后,学区语文统考作文平均分从23.5分(满分30分)提升至26.5分,“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维度得分率从52%提升至79%;

我班学生小羽以前习作水平中等,这次起草写《我的妈妈》时仅能罗列“妈妈做饭、洗衣”等事件,通过我在课堂呈现“情感细节评价表”(如“是否写出妈妈的一个特殊习惯让你感动”)的引导,修改后加入“妈妈总把鱼肉第一时间夹给我,自己吃鱼头”的细节,作文被评为“班级最佳情感作文”。

(三)教师专业能力进阶。

教学视角转变: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与评”,如某教师从“满堂灌写作技巧”转变为“设计‘观察—起草—互评—修改’四环节”,课堂学生参与度从40%提升至85%;

评价素养提升:学会开发《审题能力评价表》《创意表达评价量规》等工具,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四)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态。

第斯多惠曾提到:“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那次玩得真高兴》习作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游戏瞬间抓拍照片+小组故事接龙+互评‘是否写出‘高兴’的具体表现””流程,全员参与创作,最终80%学生写出了“摔了跤仍大笑”“喊破嗓子加油”等个性化场景,打破了“玩游戏=开心”的套路化表达。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以“目标一致、过程联动、评价增值”为核心,破解了传统习作教学的割裂难题。正如吕叔湘所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将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明确目标—实践尝试—及时反馈—反思改进”的循环中,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我会写”的质变。

参考文献:

[1] 黄山市教育局. 聚焦“教学评一体化” 构建习作教学新样态[EB/OL]. (2024-10-31)[2025-05-08].

[2]中国教育新闻网. 基于最小教学单元的教学评一体化[EB/OL]. (2025-02-14)[2025-05-08].

[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EB/OL]. (2021-12-29)[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