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解读分析
朱立霞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学生成长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管理角色,而是承担着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怀等多重角色。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 13 年,希冀通过深入解读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有助于明确工作职责边界,提升工作效能,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九大职责剖析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与职责(一)思想引领者:筑牢学生信仰之基
1.理论教育的传播者: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价值塑造的引路人: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针对网络舆情、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沙龙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政治鉴别力。
(二)学业指导者: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学习规划的制定者: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引导高年级学生明确学业目标,如协助考研学生制定复习策略、为就业学生推荐实践课程。
2.学业困难的帮扶者: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组建学习互助小组,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三)生活关怀者: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1.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负责学生宿舍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请假审批等日常事务,保障学生校园生活有序开展。通过走访宿舍、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和困难。
2.权益保障的维护者:畅通学生诉求反馈渠道,积极协调解决学生在餐饮、住宿、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四)心理疏导者:呵护学生心灵健康
1.心理状态的监测者:通过心理测评、日常观察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情绪波动,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
2.心理危机的干预者: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联合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进行评估和干预,提供情感支持与应对策略,必要时协助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
(五)职业规划师:指引学生职业方向
1.职业认知的启蒙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需求,分析自身兴趣、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就业指导的服务者: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六)危机干预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
1.风险隐患的预警者: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对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等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和预警。
2.突发事件的处置者:制定应急预案,在面对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校园冲突等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及时协调各方资源进行处理。
三、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履行面临的挑战
(一)角色冲突与精力分散
辅导员需同时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项工作,
角色定位、职责边界模糊导致工作重心难以把握。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可能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影响工作效果。
(二)专业能力存在短板
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储备,在开展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等工作时力不从心。例如,笔者因非心理学专业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危机案例,因个人心理专业技能不足难以提供有效干预。
(三)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晰
辅导员晋升渠道有限,职业发展存在“天花板”现象,导致部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工作压力与心理负荷过重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复杂的学生问题,使辅导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例如,24 小时待命处理学生突发情况,易引发职业倦怠。
四、优化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履行的策略
(一)明确角色定位,完善职责分工
1.制定《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细则》,清晰界定各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边界,避免工作重叠与空白。
2.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鼓励辅导员根据个人专长,侧重某一领域(如心理健康、职业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二)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职业能力
1.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等专题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与技能竞赛。
2.支持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三)完善职业发展机制,增强职业吸引力
1.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设立独立的职称评审序列,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机制,为其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
(四)构建支持体系,缓解工作压力
1.学校层面建立辅导员工作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工作资源,减轻非核心工作负担。
2.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压力疏导等服务,促进其身心健康。笔者因处理两起学生死亡极端事件,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事件。
五、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是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必然产物,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角色履行过程中的挑战,需通过明确职责、强化专业能力、完善职业发展机制等措施,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协同效应,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刚,钟一彪.高校辅导员角色紧张的舒缓与职业理想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1.
[2]靳丹,“大思政”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J].山西青年,2019.07.
[3]王胡英,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基本属性及其特征探析[J],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