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朱小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聚焦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融入,阐述其重要意义与面临困境,通过深入剖析项目选择原则、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实施策略以及教学成效评估等方面,展现具体实践过程。旨在挖掘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小学体育课程内涵,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身心素养,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传统体育项目;小学体育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外来体育文化大量涌入,冲击着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根基。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的关键阵地,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为其成长注入传统文化基因。

二、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意义

2.1文化传承价值

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民俗、信仰等文化内涵。如武术,蕴含着儒、道等哲学思想,一招一式尽显刚柔并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舞龙舞狮象征着祥瑞,其表演仪式传承着古老的节庆习俗。将它们引入小学体育课堂,能使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2.2促进身心健康

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兼具健身与健心功效。抖空竹能锻炼手眼协调、提高身体灵活性;踢毽子可增强下肢力量、提升节奏感;投壶注重专注力与手眼配合,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缓解学习压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发展。

2.3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现行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多以现代竞技体育为主,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入可打破单一格局。各地域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如北方的冰嬉、南方的竹竿舞等,为体育课程带来地域风情,拓宽教学选择,满足不同兴趣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三、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面临的困境

3.1师资专业素养不足

多数小学体育教师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接受的多是现代竞技体育教育体系培养,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局限于皮毛,缺乏深入的技能掌握与文化认知,如在武术教学中,难以精准阐释动作背后的文化寓意,影响教学质量。

3.2项目器材场地受限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对器材、场地要求特殊。像射箭需专业箭靶与空旷场地,陀螺、滚铁环需要特定材质的地面,部分学校因资金有限、场地局促,难以配备齐全,制约项目开展,导致一些传统体育项目 “纸上谈兵”。

3.3家长学生认知偏差

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家长片面重视文化课成绩,认为传统体育项目 “不正规”“没前途”,担心孩子参与会耽误学习时间;学生受家长、社会流行文化导向,更热衷于篮球、足球等热门现代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兴趣缺缺,增加推广难度。

四、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4.1科学选择传统体育项目

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身体发育水平与兴趣喜好,筛选适宜项目。低年龄段学生适合趣味性强、规则简单的项目,如丢沙包、跳皮筋,锻炼基础运动能力,培养合作意识;高年级学生可引入有一定技术难度、文化深度的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在提升身体素质同时,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沿海地区可选帆船模型制作、水上拔河等项目,内陆地区挖掘竹马、腰鼓等民俗体育,传承地方文化基因。

4.2优化课程设计

(1)制定教学目标:兼顾体育技能与文化传承目标。以竹竿舞教学为例,技能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基本舞步、节奏,能配合完成简单舞蹈组合;文化目标则是了解竹竿舞起源于少数民族庆祝丰收、社交娱乐活动,感受民族风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整合教学内容: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理念融合。在武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武术名家风采、动作拆解视频,辅助讲解动作要领,结合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3创新教学实施

(1)情境创设教学:还原传统体育项目诞生场景,增强代入感。如讲授投壶历史时,模拟古代文人雅士宴饮投壶场景,教师着古装,布置古风道具,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投壶礼仪、规则,提升学习兴趣。

(2)师徒传承模式:选拔校内传统体育特长教师或聘请校外民间艺人担任 “师傅”,采用 “师徒结对” 方式,对有潜力学生重点培养,传承技艺精髓,如民间艺人进校传授剪纸艺术衍生的 “纸艺健身操”,培养学生专注力与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五、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成效评估

5.1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提升

通过阶段性体能测试,对比融入传统体育项目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如耐力、灵敏性、力量等。以抖空竹教学一学期后为例,学生上肢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提高;在技能掌握上,依据项目考核标准,统计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技能达标率、优秀率,像跳竹竿舞班级,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完成复杂舞步组合,技能娴熟度提升明显。

5.2文化认同感增强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所承载文化的认知、态度变化。数据显示,教学后超 80% 学生知晓家乡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寓意,愿意主动向他人介绍,参与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活动积极性高涨;观察学生在传统节日庆典、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传统体育表演的热情参与度,也侧面反映其文化认同的深化。

5.3学习兴趣激发

对比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前后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率、主动提问次数、课后自主练习时长等数据,发现融入后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主动探索欲望增强。如在开设毽球课程后,课间操场踢毽球学生增多,课余体育社团报名毽球项目人数激增,表明传统体育项目成功点燃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六、结论

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践探索虽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科学选项目、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实施与合理评估成效,已展现出显著育人优势,为学生成长、文化传承开拓新路径。未来,需加强师资培训,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改善器材场地条件,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绽放光彩,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