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桥”见汉语:“一带一路”上的汉语支教研究实践探究

作者

肖媛 徐唯 章锦雯 徐振瑜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文化的传播广度、深度却远不及经济增长的速度。为了使中华文化更好、更便捷地向世界宣讲中国故事,本文以斯里兰卡线上汉语支教研究为基础,对“一带一路”上的汉语支教研究实践进行研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汉语支教; 一带一路; 斯里兰卡; 文化传播;

一、研究背景

(一)中华文化需要向外传播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流行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使人们对学习汉语产生浓厚兴趣。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中国进行合作或在中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汉语成为提升个人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和机构引入汉语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这种趋势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不仅如此,汉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促使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文化元素的传授。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差异阻碍了学习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学生无法转换固有思维理解中国文化。譬如在时间上,中国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倾向于使用更为模糊的词“大概”、“下午”、“左右”等作为约定,而外国则更偏向于具体的计时,常常精确到几十几分。亦或者在时间的描述上,在中国往往两点五十五分就会被说成三点,外国则与之不同。而文化与语言相关联,文化传播,语言先行,在经济全球化演进日益加剧,多元文化竞争剧烈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综合国力中重要的软实力,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对外教学中要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

(三)斯里兰卡端需求

在斯里兰卡,对学习汉语的渴望主要体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商业机会的增加上。随着斯里兰卡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许多民众认识到掌握汉语能够提高他们在中斯合作研究中的竞争力。对于涉足商业领域的人来说,了解汉语是与中国企业有效沟通的必备技能,这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汉语的渴望。

作为最早欢迎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斯里兰卡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与中国展开了广泛交流合作。政府在汉语教学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2007年和2009年,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相继成立,斯里兰卡汉语教学进入了全新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汉语教学也受到斯里兰卡政府的重视。2011年,斯里兰卡教育部宣布将汉语纳入公立学校教学体系。”这些存在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制定教育合作协议、设立专门的汉语教育研究以及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在学校和机构中推动汉语课程的开设,满足了民众对于获取汉语技能的需求。

二、现状分析

(一)斯里兰卡侧

第一,师资匮乏。由于缺乏经验丰富且专业的汉语教师,学校和机构在教学力量上面临困难。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水平,还限制了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深入理解。招聘足够数量的汉语教育专业人才变得艰难,这使得一些斯里兰卡的汉教学校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师团队,难以应对汉语教学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第二,学生队伍不稳定。斯里兰卡学生受到家庭因素等的不断波动,导致了课程报名人数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学校和机构很难规划和维持汉语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学生队伍的不稳定性也意味着教师难以建立持久的教学关系,影响了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缺少本土化教材。由于缺乏适应斯里兰卡文化和语境的汉语教材,学生可能感到难以与课程内容产生共鸣。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抽象,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境。汉语教材未能充分融入斯里兰卡的语境,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流失,因为他们无法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生活和文化相联系。

第四,办学环境艰难。由于教室设备不足,学校和机构可能难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限的图书馆资源和学习设施,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深入学术研究和教学支持方面面临挑战,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侧

第一,传统官方汉语言国际教育渠道存在不足。传统官方汉语国际教育渠道,如孔子学院等,在布局上存在尚存盲点,亟待优化调整。其“本土化”程度相对不高,发展进展缓慢,经费来源单一,限制了其后续发展的力量。师资数量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教育质量。传播途径单一,亟待创新以适应当今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部分群体对其存在“不解”和“敌视”的态度,凸显了一些自身短板,需要更积极的沟通与调整。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推动官方汉语国际教育渠道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

第二,汉语言国际教育等相关行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汉语言国际教育及相关行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行业需求相对狭窄,导致竞争激烈。同时,部分企业对语言能力要求极高,挑选标准严格。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毕业生更难找到理想职位。

三、实践过程及反馈

(一)准备阶段

研究开展前,负责人就主要参与人员的特色进行任务分配并指定计划书,规范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主要分为四个单元进行教学:1、简单问候篇(你好/吃了吗等);2、中国传统节日篇(春节等);3.实用交际篇(寻求帮助/感谢等);4、简单童谣/歌曲教学。对接斯里兰卡负责人,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喜爱歌谣的兴趣,以歌曲的形式传授中华文化,讲解中国汉字,学好汉语。

在第一次进行线上教学之前,团队成员认真备课,制定教案,反复练习开场白希望给学生们带来最好的体验,并且精心制作了生动有趣的ppt,深获学生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采用任务驱动法,反复法等方法进行汉语教学,卓有成效。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推广

成员主要采用对外汉语教学的通用模式进行教学。第一,从教育目标出发,此次研究开展的目标是使斯里兰卡学生学会简单交际并了解中国,因而课程的设计都与交际或者中华文化有关。交际任务教学模式符合汉语短期教学强化、速成的特点,追求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教育方式出发,团队成员通过从大众传媒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加入个人想法,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成员首先划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层次,根据其不同的水平进行教学。本次实践过程中,面向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因而团队采取了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同时在教学中多采用非言语行为进行演示,如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英语教学易于学生理解,能够方便教学,而多媒体的教学则是为了吸引这一年龄层次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满足试听结合的需求,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研究价值

(一)社会效益

本研究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本研究由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带领,专注于向斯里兰卡讲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了斯里兰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看到更多面的中国。除此之外,做中华文化传播者的前提是要求自身对中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喜爱它,这一方面看,还能使团队成员增强文化自信,深化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使得中华文化能更好的在社会传播。

(二)经济效益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提到斯里兰卡负责人向我们成员表示了想要购买中国商品的愿望。中国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逐渐攀升,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吸引了斯里兰卡学生对中国工业商品和工艺品的浓厚兴趣,由此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自疫情影响渐渐变小之后,全世界的青年似乎都更加热衷于“出去看看”,各地旅游业发展旺盛。对外的语言教学不仅带去了中国的优秀文化,还让外国学生了解了中国的美丽风光,吸引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旅游,而掌握一定汉语的是愉快旅游的基础。世界各国人民来到中国各地,不仅能促进文化交流,还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在旅游的过程中免不了和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文化,如此的中国特色文化传承,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生机盎然。而旅游中购买的特产、文化产品、景点门票等不仅为当地创收,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五、结语

此次研究的开展使成员了解到应如何做一位汉语支教教师,带给成员们众多收获。研究伊始,成员们怀着激动且忐忑的心仔仔细细备课,搜集许多资料,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在一次次的支教中、一次次的实践里,成员逐渐掌握了教学技巧,学会了如何更好与学生交流,懂得教学痛点并为之努力,也在这过程中明晰与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在摸爬滚打中,成员们逐渐成长,渐渐有了老师的模样,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许这就是实践育人的初衷与目标,“实践出真知”,学习大多是理论的系统理解,而将所学运用至实践中才能更好诠释一些原本无法理解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培育着新一代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沈雨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问题漫议[J].汉字文化,2022,(15):73-75.

[2]龚仪.自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汉字文化,2022,(15):71-72.

[3]娄文静.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非言语行为调查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DOI:10.27833/d.cnki.gjlhw.2022.000029.

[4]陈敏.沉浸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3,(19):77-79.

[5]孙荔.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04):116-118.

[6]杨俊淑.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23,(10):132-135.

[7]董慧,王瑞,张欢.“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31):117-120.

[8]]周同燕,卫珂.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主题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