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作者

尹辉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这些工程长期处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高强度运行工况之下,面临着诸如大坝变形、渗流异常、设备老化等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灾害。传统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手段受限于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时效性等因素,难以满足当下水利水电工程精细化、智能化安全管理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突破这些困境带来了曙光,通过海量数据的高效采集、深度挖掘与精准分析,有望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与实时预警,为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二、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模式的局限性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受限

在过去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体系中,数据采集手段较为原始,主要依赖人工定期巡检以及数量有限、布局不够优化的传感器。人工巡检的频次通常受到人力、物力以及现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高频次、全方位地覆盖工程各个关键部位。例如,对于一些大型水电站的大坝,人工巡检可能间隔数天甚至数周才进行一次,这期间工程结构与运行状态若发生细微变化,如大坝表面出现微小裂缝扩展、局部渗流速率的渐变等,便难以及时被察觉。

同时,传感器的布置由于受到成本、技术认知等因素制约,数量相对稀少,无法形成高密度的监测网络,致使采集到的数据样本量少,难以反映工程整体的实时状态全貌。更为棘手的是,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地处偏远山区或复杂地形区域,通信基础设施薄弱。这些地方往往山高谷深,信号遮挡严重,既有的通信线路铺设艰难,无线信号传输也面临重重干扰。

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监测数据传输延迟极高,有时数据从采集端发出,要经过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到达后端监测中心,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并且传输稳定性极差,在遇到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通信线路中断、信号丢失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得后端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连续地掌握工程实时动态,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对工程潜在风险浑然不知,一旦问题恶化,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年限的增长,日积月累下来的监测数据堆积如山。然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的统计分析层面,如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或是依据一些经验公式进行粗略判断。这种分析方式难以深入挖掘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关联信息。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水文、气象、地质、结构、设备等多个领域的数据,不同监测项目的数据来源各异,格式与特性也不尽相同。但传统分析方法往往将这些数据孤立看待,缺乏整体性的考量思维。例如在分析大坝安全时,没有综合考虑水位变化、气温波动、坝体材料特性以及周边地质活动等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对大坝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只是单一地关注坝体位移或渗流压力等个别指标。

如此一来,在面对复杂工况时,潜在的安全风险耦合效应便极易被忽视,无法精准识别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引发的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导致误判或漏判,运维人员可能错误地认为工程处于安全状态,而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使得小隐患逐渐演变成大事故,给工程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三)预警时效性滞后

由于传统模式下数据分析存在严重滞后性,与之紧密关联的预警系统自然也难以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工程的安全指标已经显著偏离正常范围,如大坝位移超出预设的警戒阈值、渗流压力骤升突破限定值等,传统预警系统才会发出警报。

而此时,留给运维人员应急响应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工程现场需要紧急调配人力、物力,制定抢险方案,但在仓促之间,很难做到周全应对。而且传统预警信息多是基于单一阈值触发机制,仅仅简单告知某个指标超限,缺乏对风险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判。

运维人员无法提前知晓风险是呈持续恶化态势还是可能短期内趋于稳定,难以据此提前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策略。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并且在事故一旦发生后,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也会导致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给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周边地区带来沉重打击。

三、大数据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中的优势

(一)海量数据高效处理

大数据技术依托分布式存储架构(如 Hadoop 的 HDFS)与并行计算框架(如 Spark),能够轻松应对水利水电工程长期积累的海量监测数据,实现高速存储、快速检索与批量处理。无论数据规模如何膨胀,均可确保数据处理流程的流畅性,为实时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二)多源数据深度融合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水文、气象、地质、结构、设备等多领域数据,大数据平台可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监测系统、历史档案及外部环境数据资源,运用数据融合算法挖掘多源数据内在关联,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工程运行全貌,精准定位安全隐患根源。

(三)智能预测与动态预警

借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系统能够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学习训练,构建工程安全状态预测模型。通过实时数据输入,模型可提前预判安全指标变化趋势,一旦预测值接近或超越预警阈值,立即启动动态预警机制,依据风险等级推送差异化预警信息,为运维人员预留充足应急处置时间。

四、基于大数据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架构

(一)感知层

由分布在水利水电工程各关键部位的各类传感器组成,如应变计、渗压计、位移计、流量计、水位计、气象站等,负责实时采集大坝、厂房、溢洪道等结构物的物理参数、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周边环境信息,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头,其采集精度、可靠性直接影响后续分析预警质量。

(二)传输层

利用有线(如光纤通信)与无线(如 4G/5G、LoRa、ZigBee 等)相结合的通信技术,构建多网融合传输网络,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高速、稳定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针对偏远地区或信号干扰强的场景,采用自适应传输协议与冗余备份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确保数据“不丢包”“不掉线”。

(三)数据层

基于大数据存储技术搭建数据仓库,对海量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归档管理,包括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表形式存储的监测数值)与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视频、文档形式的工程资料、巡检记录等)。同时,运用数据清洗、转换、归一化等预处理手段,提高数据质量,为上层分析应用奠定基础。

(四)分析层

集成多种数据分析工具与算法模型,如数据挖掘算法(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机器学习算法(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时间序列分析等,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数据特征、识别异常模式、构建安全评估模型,实现对工程安全状态的量化评估与趋势预测。

(五)应用层

面向水利水电工程运维管理人员,开发可视化交互应用平台,以直观图表、三维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形式展示工程全貌、监测数据实时动态、安全评估结果、预警信息等,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辅助用户精准掌握工程安全态势,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维策略。

参考文献:

[1]苏怀智,吴中如,顾冲时.基于多源监测信息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8(04):406-413.

[2]李春光,郑东健,顾冲时,等.基于大数据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挖掘及应用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7,36(08):111-118.

[3]李雷,盛金保,王仁钟,等.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03):4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