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作者

王秀娟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式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部分结合我国党的二十大会议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个内容:首先结合党的二十大会议内容阐释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本质要求;其次,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途径,并结合二十大的相关内容分析乡村振兴道路应该怎么走,以此来论证以中国式农村农业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分正确的理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正文:中国式现代化,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形成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番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

那么,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继续丰富和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党的二十大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西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毋庸置疑最后都指向经济发达,但是我国和西方相比,人口规模更巨大,所以必须把:“安全”和“稳定”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没有粮食,社会不能稳定,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比发展经济更加迫切,我们要把这个目标落实到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就要绝对保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工作推进上,重点要抓好这两个方面,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大力推动以种植创新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设施支撑和以农机为重点的农业装备支撑,健全相关政策,保证农民种粮有收益和地方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二是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和谐有序,这一点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在此阶段,基层党组织要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积极功能,全面拓展乡村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

第二,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谋幸福。一是要鼓励农民多劳多得勤劳致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创业环境,拓展就业渠道,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二是要鼓励先富带后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确保最大多数农民全面参与现代化进程,充分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三,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仓廪时而知礼节”没有崇善向上的风貌,没有艰苦斗争的作风,就不可能产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可能创造,积累更多的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受到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严重冲击,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在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大力宣传优秀传统道德情操,通过教育,宣传,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二是推行“孝亲敬老,诚实守信,推己及人,邻里互助”的良好行为规范。三是要大力保护乡土文化遗产,让乡土文化遗产始终保持与时代的互动交流,让中华农耕文明历史随时代进步而发展,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财富。

第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从十八大首提“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对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阐述。从“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到“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指明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认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第五,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农产品出口优势,实施农产品进口的多元化战略,推动农业国际产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提高我国重要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和农业产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学习时报》(2022年11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9月)

《南方日报》(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