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究
曹龄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地融合发展草湖项目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 844004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议题。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需融入文化元素,传承历史记忆,提升空间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则借助先进技术,优化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体验。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能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智慧技术如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服务系统的运用,为城市高效管理与便捷生活提供支撑。然而,如何将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有机融合,发挥协同效应,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与技术应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文化融合
1.1 传统文化元素提取与应用
在国土空间规划范畴内,传统文化元素宛如一座蕴藏深厚的宝库。为精准提取这些元素,规划者需深度钻研地域历史,探寻朝代更迭中的建筑演变、风俗传承;剖析民俗风情,挖掘民间艺术、传统节庆里的独特元素。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例,在北方四合院规划传承中,其对称布局、封闭庭院的特点被融入现代住宅小区设计,既保障居民私密性,又促进邻里交流。民间艺术图案方面,剪纸艺术的花鸟鱼虫图案可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装置,像在公园入口处设置大型剪纸风格雕塑,吸引民众目光。传统手工艺的编织纹理可用于步行街地面铺装设计,雕刻图案装饰文化场馆外墙。这些元素的融入,让城市空间洋溢浓厚文化气息,居民漫步其中,能强烈感知地域文化脉络,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助力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稳稳握住历史的接力棒。
1.2 空间层次规划策略
空间层次规划堪称实现文化融合的核心枢纽。从宏观视角出发,规划者需依据山川地貌、河流走向等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方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划定功能区域。在拥有古老城墙的城市,将城墙周边区域设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留古建筑风貌,传承历史记忆;远离老城的区域规划为现代商业区,展现城市活力。从中观层面来看,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成为连接不同功能区的文化纽带。一条老街,一端连接历史街区,一端通向现代商场,沿途的老字号店铺、特色小吃摊成为文化过渡的生动注脚。从微观层面而言,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可借鉴传统布局智慧。如酒店大堂采用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引入室外景观,营造开阔、灵动空间。在城市新区规划文化主题街区,与周边居住区、商业区形成有机整体,让文化在大到区域、小到建筑的各个空间尺度中自然渗透、深度融合。
1.3 文化符号系统构建
构建文化符号系统是为国土空间规划赋予灵魂的关键举措。规划者首先要广泛收集特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图腾崇拜图案、江南地区的马头墙建筑符号等。对这些符号进行系统梳理,依据其文化内涵、视觉特征进行设计转化。将地方图腾简化、抽象后,应用于城市路灯造型,不仅照明,更成为文化标识;在公交站台融入传统建筑符号元素,让日常出行空间也散发文化魅力。城市标识系统全面采用这些文化符号,从道路指示牌到景区导览图,统一、鲜明的文化符号系统,使居民与游客无论身处城市何处,都能直观感受到城市独特文化魅力,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有力媒介,极大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二、智慧城市色彩规划
2.1 明亮主色调设计
明亮主色调为智慧城市营造活力氛围。依据城市功能定位与文化特色选择主色调,如旅游城市常选用明快、鲜艳色彩吸引游客。以海滨城市为例,可采用蓝色为主色调,象征海洋文化,搭配白色建筑,营造清新、开阔视觉感受。在商业区,选用暖黄色系主色调,激发消费欲望,营造热闹氛围。明亮主色调通过建筑外立面、公共空间装饰等体现,如城市核心区域建筑涂刷明亮色彩外墙,道路标识采用高饱和度色彩,提升城市整体视觉活力,展现智慧城市的开放与创新精神。
2.2 冷色调协调运用
冷色调在智慧城市色彩规划中起协调平衡作用。在办公区、科教区等追求安静氛围区域,运用冷色调如淡蓝色、浅灰色。淡蓝色墙面可舒缓视觉疲劳,营造宁静工作学习环境。在城市公园、绿地等自然景观区域,冷色调植物与水体相互映衬,如绿色植物搭配蓝色水体,增强空间静谧感。冷色调还可与明亮主色调相互搭配,形成对比与协调,如在明亮商业街区周边的休闲广场,采用冷色调座椅、花坛装饰,为人们提供视觉缓冲空间,提升城市色彩层次感与舒适度。
2.3 色彩层次优化方案
优化色彩层次提升智慧城市美观度与辨识度。从城市天际线角度,高层地标建筑采用突出色彩,如金属银色,在城市背景中脱颖而出;中层建筑根据区域功能选择协调色彩,如住宅区采用柔和米色;低层建筑与街道景观色彩融合,如老街建筑采用古朴褐色。在街道色彩规划中,从地面铺装、建筑外立面到街道设施,形成色彩渐变。如地面从深灰色铺装过渡到浅灰色人行道,建筑从底部深色基座到上部明亮墙面,搭配同色系路灯、垃圾桶等设施,使城市色彩在空间上形成有序、和谐层次,提升城市整体视觉品质。
三、立体化空间设计
3.1 垂直空间分层规划
垂直空间分层规划是挖掘城市发展潜力的关键策略,它巧妙利用城市竖向空间,构建起功能分明、高效运转的空间体系。在城市中心区域,底层规划极具活力。商业步行街汇聚各类商铺,成为城市消费与社交核心,搭配公共交通站点,实现人员快速集散,促进商业繁荣。中层的办公空间与文化场馆错落分布,写字楼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文化场馆如博物馆、剧院等丰富市民精神生活,高效利用空间资源。高层居住区域则为居民提供宁静舒适环境,凭借良好景观视野,提升居住品质。超高层建筑更是垂直空间利用典范,不同楼层分层设置酒店、观景台、写字楼等功能区。酒店满足商务与旅游需求,观景台成为城市观景打卡点,写字楼汇聚高端企业。在立体交通方面,地面道路承载常规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凭借大运量、快速度优势,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空中的人行天桥与连廊方便行人过街与区域联通,不同交通方式分层运行,极大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构建起高效、多元的城市垂直空间体系,适应城市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的文化融合、智慧城市色彩规划、立体化空间设计以及智慧技术支撑体系,共同构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元维度。文化融合赋予城市深厚底蕴,色彩规划塑造独特视觉形象,立体化空间设计拓展城市发展潜力,智慧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品质。各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综合考量这些要素,打造既富有文化魅力又高效智能、空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J].建筑学报,2022(5):45-52.
[2]阮仪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空间规划的融合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23(3):78-85.
[3]王建国.基于文化符号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0):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