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与小学道法课堂的有机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探索

作者

陈燕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726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与根基,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智慧与行为规范。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融入道法课堂,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德育实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嵌入”或“点缀”,而是追求价值观的深度契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育人方式的协同增效。

一、融合的深刻价值:赋予道法课堂文化厚度与育人温度

(一)丰厚德育内涵,活化价值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仁爱孝悌”“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宝贵伦理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将这些思想精髓融入道法课堂关于责任、规则、爱国、友善等主题的教学,能为抽象的道德概念提供生动的文化注解和深厚的历史支撑,使价值观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避免空洞说教。

(二)涵育文化认同,筑牢自信根基。

小学阶段是文化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通过道法课堂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欣赏古典艺术精粹如书法、国画、民乐,学习经典名言警句,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恒久价值,理解民族精神的核心特质。这种浸润式教育有助于从小培养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为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

(三)创新教学载体,提升育人实效。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如寓言、神话、历史故事、诗词歌赋、谚语俗语、传统游戏、节庆仪式、非遗技艺等,为道法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库与活动载体。相较于单一的理论讲授,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孔融让梨”理解分享与谦让,通过“年”的故事感受家庭团聚的意义,通过书写“和”字体会和谐共处。这些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门槛,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与道德情感的升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现实的融合困境:亟待破解的难题

尽管融合价值显著,但在当前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表层化与碎片化。“贴标签”现象普遍,如仅在课堂导入或结尾引用一句古诗、讲一个故事,未能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意蕴并与教学目标、学生生活建立实质性关联。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往往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梳理和主题化整合,难以形成持久深入的育人合力。

(二)内容选择的困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良莠并存。如何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和道法课程目标,精准甄别、筛选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积极教育价值的精华内容,避免封建糟粕,绝对化的“愚孝”、片面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或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的元素进入课堂,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判断力,简单照搬可能导致价值混淆。

(三)方法与评价的滞后。部分教师融合方法单一,仍以讲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体验、探究、实践等多元化方式。对于融合效果的评价,往往停留在知识记忆或浅层兴趣层面,缺乏对学生道德认知提升、情感态度转变、行为习惯养成等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评估机制,难以衡量融合的实际育人成效。

三、融合的有效路径:走向深度与系统

实现传统文化与道法课堂的深度、有效融合,需构建系统化的实施路径

(一)目标导向的系统化内容整合。

1. 紧扣新课标与教材。深入研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主题,明确各学段、各单元需培养的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念。以此为纲,系统梳理与之高度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库低年级“健康生活”主题:可融入“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等养生智慧,“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方式。中年级“同伴交往”主题,可选用“管鲍之交”诠释真诚友谊,“六尺巷”故事体现礼让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虚心学习。

2. 高年级“家国情怀”主题。可结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事迹,以及传统节日,清明祭祖、端午追思屈原、中秋团圆、春节辞旧迎新,蕴含的民族情感。

3. 构建主题化模块。 围绕“诚信”“责任”“爱国”“友善”“规则”“和谐”等核心道德范畴,打破零散引用,构建“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智慧”“古人家国情怀的启示”“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交往”等主题化教学模块,进行深度挖掘与持续浸润。

(二)情境浸润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1. 故事化启迪。精选蕴含深刻道德寓意的传统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人物传记,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角色扮演、课本剧创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动机、讨论道德困境、领悟其中道理。学习“责任”时,可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

2. 经典诵读涵泳。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等经典中浅显易懂、积极向上的名句片段“首孝悌,次谨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通过晨诵、午读、课堂品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感悟其蕴含的道德要求,滋养心灵。

3. 仪式活动体验。结合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重要礼仪(如开学礼中的“正衣冠、拜师长”简化仪式),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活动。还可以清明节组织网上祭英烈或制作小白花寄托哀思,感悟生命意义与家国情怀;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囊,了解习俗由来,体会爱国精神;重阳节开展敬老实践活动,践行孝亲敬老美德。在庄重或温馨的仪式感中深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4. 艺术形式渗透。将书法、国画、剪纸、民乐、戏曲等传统艺术引入课堂。如书写“仁”“义”“礼”“智”“信”等大字,在笔墨挥洒间感受其精神内涵;欣赏《高山流水》理解知音情谊;观看或学唱具有教育意义的戏曲选段,如京剧《岳母刺字》,体悟忠孝节义。

5. 生活实践链接。设计“践行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如开展“日行一善”记录、“家庭小孝星”评比,将“孝亲”落到实处;组织“寻找身边的诚信故事”社会调查;学习传统餐桌礼仪并在家庭聚餐中实践;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乡约”精神,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并遵守体现“和谐”“公正”的班规。强调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美德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三)素养导向的立体化评价机制。

1. 过程性观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中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更懂礼貌、更乐

于助人、更诚实守信等进行质性评价。

2. 多元化表现: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与感悟,创作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书法作品;撰写阅读经典或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小故事创编;进行主题演讲;录制分享传统礼仪或家风家训的小视频等。

3. 行为追踪反馈:建立家校联系卡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家庭、社区中践行传统美德,主动分担家务,关爱邻里老人,爱护公共环境的表现,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反馈,形成育人合力。评价重点在于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情感的认同以及行为的积极转变,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

四、教师的关键角色:素养提升与文化自觉

教师是融合实践的核心推动者。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融合能力至关重要。一是,深化文化理解。教师需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理解其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具备辨识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教育部门应加强相关培训与资源支持。二是,提升融合智慧。教师需深入钻研道法课程目标与学生认知规律,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善于找到传统文化与教学主题、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契合点”,创造性地设计融合教学活动。三是,秉持文化自觉。教师自身应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以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理性认知,感染、引导学生,营造崇尚美德、传承文化的班级氛围。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课堂,是一项意义深远、润泽心灵的铸魂工程。它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深化德育内涵、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选择。克服表层化、碎片化困境,走向以目标为引领、以系统化内容为载体、以多元化情境体验为手段、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融合实效的关键。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怀揣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育人智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富矿,精心设计,创新实践。唯有如此,方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古老的道德智慧焕发出时代光芒,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使道法课堂真正成为传承文化薪火、塑造高尚灵魂的育人沃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Z].2017.

3. 教育部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Z]. 2014.

4. 朱小蔓 , 等 .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虽为旧版课标解读,其中关于德育与文化传承的核心理念仍有参考价值)

5. 张岱年 , 方克立 .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 ( 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框架)

6. 檀传宝. 德育原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提供德育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融合的德育价值)

7. 王晓毅. 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M]. 中华书局, 2018. ( 提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传统美德故事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