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文本中数字化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静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213000

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数字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定为重要学习任务群,着重借助文学文本阅读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以及创意表达能力。伴随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化,此类文本教学遇上了新契机,但同样暴露出技术应用未能充分与文本特征相契合的问题。如何借助数字化途径彰显文学文本的情感深度与表达张力,成为急需应对的教学难题。本研究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的特征,探寻数字化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供给贴合文本特性的实践办法,助力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实施数字化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应用与文本特征脱节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聚焦于情感表达与艺术审美,但有些教师在数字化教学里过度追求“为用而用”。仿若在《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里,AR 动态插图虽可把场景生动还原,却未针对文本人物细腻的情感与革命精神展开教学设计,最终导致技术应用跟文学文本的情感、思想相割裂。

(二)情感共鸣缺乏具象化支撑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的情感体验显示出内隐性和抽象性。在《那个星期天》中,倘若过度依赖传统讲授模式,学生借助文字难以理解小男孩等待时复杂的情感变化。大部分学生无法充分体悟小男孩从期待到惆怅的情感落差,显示出日常教学里情感共鸣具象化手段的缺位。

(三)创意表达缺乏可视化引导

文学文本创意表达需借助清晰的思维路径支持。在开展针对《匆匆》的仿写练笔时,学生不时会因难以拿捏时间意象跟情感表达的联系,使创意表达显得空洞无内涵。传统教学对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呈现较为忽视,导致众多学生没办法把抽象化思考转化为具象化文学表达。

二、适应文本特性的三维策略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情境创设维度:创建文学意象沉浸式体验区域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传递情感需依赖具象化的意象与场景。本维度采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多模态情形,把文本中的文学意象转化成可察觉的虚拟场景,进而助力学生达成情感的深度契合。

1、场景还原文学意象的情感逻辑

在教授《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 PPT 呈现午后的院子情形:阳光透过槐树叶,投下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且搭配渐进式音效。学生随后去观察光影移动的动画,结合文中“跳房子”“看云彩”这样的描写,用彩笔在学习单里绘制“时间——情绪”坐标图,标记出“期待(9:00)—焦急(12:00)—失望(15:00)”的情绪变化。教师同步拿出老照片《八十年代的北京胡同》,引导学生把小男孩的“等待”与现实生活中我们“等父母”“等生日”的体会相比较,进而把时间流逝与情感波动的关联呈现得更具体。

2、动态对比强化文学形象的矛盾张力

面对《十六年前的回忆》里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借助希沃白板的蒙层功能,分别呈现两张图片作对比。左侧呈现出李大钊戴眼镜在书桌前批注的黑白图像,配文为“1926 年冬天,李大钊整理革命文献”,右侧呈现的是他在狱中戴镣铐的肖像,配文为“1927 年 4 月,李大钊被捕后不肯写悔过书”。学生靠擦除蒙层去动态对比画面内容,圈画出“温柔目光与坚定眼神”“工整衬衫与破旧囚服”等细节,结合课文中“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严峻的态度”之类的描写,分组讨论“护书”跟“焚书”背后的精神核心。教师接着添加《李大钊传》片段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去绘制“人物品质关键词思维导图”,以此提升对革命先烈形象的认识。

3、跨学科情境延伸文学文本的审美意境

在进行《夹竹桃》的教学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合作观察真实存在的夹竹桃叶片及花朵标本,且利用放大镜记录叶片纹理、花瓣层次等相关细节,来填写《植物观察记录表》,就像“叶片边缘锯齿小且细,触感很坚韧”“花瓣由边缘白色逐渐过渡到中心淡粉”。而后播放延时摄影视频《24 小时:夹竹桃的光影变化》,展现夹竹桃花朵在晨光、晌午、雨夜里面的不同模样。教师带动学生把科学观察转换为文学表达,就如“锯齿形的叶片犹如永不弯曲的脊梁”“粉白的花瓣在雨中微微地颤动,好似倔强的微笑样子”,并把季羡林原文中“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对韧性的描写拿来对比,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采用虚实契合的情境创设,能把文学文本里的抽象意象转变为具身体验。既助力学生把握文本情感内涵,还为创意表达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互动生成维度:打造文学思维交锋与创意催生平台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教学需要唤起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表达。本维度依靠数字化工具搭建互动生态平台,采用协作创作、实时反馈和游戏化的设计手段,助力学生在思维碰撞里提升文学素养。

1、云端协作工坊促进文学创意共生

当进行《夹竹桃》仿写练笔的时候,教师可凭借腾讯文档创建“植物韧性创意库”,学生上传观察时所拍的照片,接着撰写相关片段,比如“松树好像保卫边疆的战士,于风雪当中挺直腰身”。系统自动汇总相应的关键词,生成“创意云图”,把高频意象(如“坚韧”“钢铁”)以及独特表达(比如“竹子一时弯腰是为了更有力地向上生长”)通过“高亮”呈现出来。学生修改后,教师借助希沃白板实时展示修改前后的对比情况,从而提升学生创意表达的水平。

2、智能情感标注系统深化文学鉴赏层次

在《那个星期天》教学展开阶段,教师可采用Padlet 平台搭建情感标注体系。学生标注文本里的情绪关键词,AI自行生成“情感波动曲线”,同时推荐《城南旧事》等饱含相似情感的文本。系统又设置了“情感批注 PK”功能,学生能互相评判标注的合理性。此种互动式反馈使情感分析深度提升,切实有效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角色扮演游戏激活文学想象空间

针对《腊八粥》创制VR 叙事游戏,学生成为“文化故事讲述者”。在虚拟厨房里,经由搅拌腊八粥、收集食材等动作解锁民间传说。游戏增添了“故事创编关卡”,让学生结合已解锁的文化知识开展故事续写,运用游戏化设计,学生文学想象参与度,文化故事创编完整率均能显著提升。

动态互动机制突破传统课堂的单向模式,经由多元沟通与实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力,为创意表达给予源源不断的灵感滋养。

三、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

(一)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学特质

当开展数字化教学之际,教师应始终把文本的文学性当作核心,正如在 AR/VR 场景的设计里,不要过度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应围绕文本中的意象、情感和语文要素展开设计,要让技术服务于文本的文学阐释与创意呈现。

(二)提升教师的文学数字化教学能力

教师需提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特征的解读水平,同时提升将数字化工具整合到文学教学中的设计能力。采用专项培训、课例研讨等方法,帮扶老师掌握文学意象数字化转化、创意写作互动化设计等技能。

(三)完善文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生态

教师可开发适配文学教学的专用数字资源库,含有文学意象 VR 场景以及创意表达互动模板等,进而创建“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综合性数字评价系统,全面、实时评价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四、结论

本研究聚焦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类文本的特质,构建与验证了数字化教学的三维策略体系。凭借创设沉浸式文学情境、搭建互动式创意区域、揭示可视化思维路径,有效增进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能力。教学应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文学的融合,让数字化手段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依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三部曲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