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古诗词之审美意义
何晓棠
广东省珠海市红旗中学 519000
朗读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朗读者以文字作品为依据,经过理解感受,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使有声语言更准确、鲜明、生动,将听者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给听者以美的享受,这需要朗读者对作品有很好的审美。影响朗读古诗词审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可以改变文字的意思和方向。
朗读可以改变文字的意思和方向,什么意思?我们平时朗读古诗词时,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朗读的话,未必跟作者创作的原意是一样的,有可能会改变文字的意思和方向。
以七言古诗词为例,它的音步基本划分是2-2-1-2 ,2-2-2-1,4-2-1,4-1-2。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的音步划分是2-2-1-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音步划分是 2-2-2-1;“烟笼寒水月笼沙”音步划分是 4-1-2;“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音步划分是4-2-1。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七言绝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了边塞战士非常难得的一次欢聚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生活的写照,是戍咏边塞情景的名篇。朗读时很多同学是按照七言的断句把它读成:第一句“葡萄 /美酒 / 夜 / 光杯”2-2-1-2,第二句“欲饮 / 琵琶 / 马 / 上催”2-2-1-2 或者“欲饮琵琶 / 马 / 上催”4-1-2。而王翰创造性的音步划分打破了传统格律,创立了七言诗句2-5 的音步划分,第二句“欲饮 / 琵琶马上催”。战士们刚想喝酒的时候战斗的号角既弹起了琵琶的声音,也就是在马上响起了集合号,所以不能理解成“欲饮琵琶 / 马 / 上催”,如果是这么划分音步的的话就变成“我喝琵琶了”,琵琶怎么能喝呢?而且这样划分音步的话“琵琶”就变成“欲饮”的宾语了。
所以,朗读古诗词不去弄懂它的音步划分,不去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不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朗读时就会改变作者写这首诗的意思。朗读的审美决定着我们朗读的准不准,这就是朗读的审美意义。
第二,朗读可以增减文字的感情和色彩
朗读可以增减文字的感情和色彩 , 指的是朗读得准不准的问题和够不够的问题。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很多同学在朗读这首诗往往是在减少感情,也就是说朗读时的感情是不够的。杜甫的诗给我们的感受是沉郁的顿挫的,朗读时往往饱含深情充满苦难让听者不禁潸然泪下。但是,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喜”很多同学朗读时的感情是不够的,是不对的。杜甫的一生很不容易,最爽快日子就是在四川草堂短暂的一两年。期间写了好多欢快的诗词。如:《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饱经离乱之后,杜甫终于有了安身之处,在朋友们的资助下有了一间草堂,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写照。还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色彩鲜艳寓意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作者对远方来客的欢迎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多次劫难和困苦,入过狱,幼子被饿死,与亲人离散等等。当他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一消息时,想象一下杜甫快要疯了,(“蓟北”既北京,安史之乱的发源地)于是他把书一扔高声喊道:“漫卷诗书喜欲狂”。所以朗读这句的时候,要朗读出疯狂的状态,加上把书本往身后扔的动作。接下来的后两联明显有了李白诗的痕迹,连续用了对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两联四句用的都是流水对“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所以,朗读这首诗一定要读出豪放的感情,把杜甫的“喜和疯狂”朗读出了。而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饱含深情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朗读古诗词时可能会增加或衰减文字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朗读者的审美意义不够,必须要用声音把诗句的情感丈量出来。
第三,朗读可以伸缩文字的美感尺度。
什么是朗读可以伸缩文字的美感尺度?举个例子《枫桥叶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最早走出世界的中国古诗,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日本备受追捧。这首不朽的诗篇是张继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到江南躲避,夜宿枫桥时写下的。一位诗人可以因为14 个字而不朽,因此,我们说他的幸运的。张继的幸运表现在:
一、恰切的运用了准确的词。
中国文字的每一个词都是有它的硬度、软度、冷度和质感的,也可以说每个词都是有它的温度与意境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借用陆游和李白的话“妙笔偶得,清水出芙蓉。”来形容这句话太贴切了。寒山寺是在两晋时期就建好的,张继写这首诗时是在中唐时期。为什么“寒山寺”这三个字用在这首诗中特别好呢?为躲避战乱的张继正好途经寒山寺,乘坐的船刚好停在寒山寺。他的凄清孤冷,他的去国怀乡,他的天涯孤旅的感觉就是“寒山寺”这三个字,与两晋时期就建好的“寒山寺”刚好对上了。所以张继说“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七个字写的就是此时的真实情况,与此时作者的境遇是那么的相对应。假设,张继如果停靠的地方不是“寒山寺”而是“少林寺”,“姑苏城外少林寺”的话这首诗就变了味道,变成了一首刚烈的诗。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这个词嵌入得特别好特别准,同时这句诗也奠定了这首诗孤独凄冷的感情基调,加上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铺垫让这首孤独与凄冷的情感基调更加的深沉和凄凉。
二、准确的运用了映衬的写作手法
最为精彩的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运用了映衬的写作手法,什么叫映衬?中国传统美学非常讲究映衬手法,就是以静来写动,以慢来写快,以喜来写悲。中国古代诗歌常常会用声音来表现安静、空旷。现代文也借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比如教室里安静得怎么样?我们会说:掉根针都听得见。所以,一定要通过听见来表现安静,这就是这首诗的妙处。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冷,安静之极,是通过“夜半钟声到客船”来表现。那一声庄重而浑厚的钟声让诗人一下子孤单了起来,也让无数人产生了无限的感慨。如果只写安静只写孤单,文字就没有了力量。
所以,朗读是可以伸缩文字的美学尺度。只有了解诗的审美,这首诗才能朗读得好听。
朗读古诗词要了解它的美学意义,才能朗读出古诗词的美妙之处。美学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朗读得准不准时帮你朗读得准,朗读得够不够时让你朗读得够,朗读得美不美时让你感受到朗读的美。因为优美的诗篇,它本来就是又准又够又美。但是我们朗读时,如果读不对,读偏了,读少了,读歪了,它就不美不好听,因此,我们要挖掘朗读作品中的审美意义。
本文是(珠海市金湾区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三批(2024 年度)课题)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中华经典诗词朗读技巧与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JWGHK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