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任祥燕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 271400

引言

高中历史学科兼具知识性与思辨性,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需求。“情境—问题”教学法通过构建历史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契合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统编教材以时序为经、主题为纬,包含丰富的历史素材与探究空间,为“情境—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优质载体。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该教学法的运用路径,以期推动历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一、“情境—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原则

(一)运用价值

“情境—问题”教学法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通过具象化情境呈现抽象历史概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内涵,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借助当时的报刊报道、民众日记等素材构建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在能力层面,问题链的设计推动学生主动运用史料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设计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展开探究。在情感层面,情境的代入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人物的抉择与情感,增强历史认同感与责任感,如通过模拟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演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实施原则

有效运用“情境—问题”教学法需遵循三项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基础,所创设的情境应基于历史事实,避免虚构或歪曲历史,选用的史料需经过严谨考证,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引用林则徐的奏折、英国议会的辩论记录等原始史料,确保情境的历史真实性。关联性原则要求情境与问题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形成有机衔接,防止情境设计脱离教学主题,例如“罗斯福新政”教学中,情境与问题需聚焦新政的措施、特点及影响,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启发性原则强调问题设计应具有思维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难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思维停滞,也不能过于复杂造成学习挫败,如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中,从“科举制与察举制有何不同”逐步过渡到“科举制对社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二、“情境—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多元历史情境

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多元历史情境,需要立足统编教材,结合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形式。史料情境是最常用的一种,可选取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图片、图表等素材,比如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中,教材里有军机处相关的图文内容,展示其中的军机处内景图和《清史稿》中关于军机处职能的记载,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直观感受君主专制的强化,这种方式能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角色情境则适用于人物活动较多的教学内容,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涉及多位人物及其思想,让学生分别扮演马克思、恩格斯、空想社会主义者等角色,围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展开辩论,能让学生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理解,使历史人物和事件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时空情境可借助时间轴、地图等工具构建,新航路的开辟在教材中有对应的示意图,结合这一示意图让学生标注主要航海家的航线及时间,能帮助学生在时空定位中清晰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空间联系。通过这些多元历史情境的创设,能让教材内容更生动地呈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需要让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保持同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思维路径。基础认知类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核心知识,在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中国古代的农业一课,其中包含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等内容,设计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有哪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基础内容,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分析理解类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辛亥革命一课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相关内容,结合该内容设计《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这些原则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这类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文献,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拓展探究类问题则用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经济特区设立等内容,基于教材中经济特区设立的内容,设计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对当今中国深化改革有何启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有何异同这类问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其历史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开展深度互动探究活动

互动探究是情境—问题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多元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适用于复杂问题的探究,在必修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儒家思想的演变一课,其中包含宋明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后,围绕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观点相互补充、质疑,进而形成集体探究成果。成果展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课在教材中涉及西学东渐等内容,在该课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对西学东渐过程的探究结果制作成思维导图或手抄报,随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教师再进行点评与补充,这样的方式符合教学实际。情境推演可以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在教材中有美苏两国实力对比、战略诉求等相关内容,教学中让学生扮演美苏两国的外交决策者,结合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推演冷战初期的外交策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通过这些互动探究方式的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又能提升其历史思维与合作交流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与活力。

结束语

“情境—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激活历史,以问题驱动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深入挖掘统编教材的内涵,把握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关联性,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历史认知、提升历史素养。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情境—问题”教学法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鹏英 .“ 情境—问题” 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18):78- 80.

[2] 邓超龙 . 任务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24.

[3] 宋祖鑫 , 陈健 .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品位·经典 ,2023,(17):141-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