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张敏
湖北东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孝感市 432813
随着大型基础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日益普遍。然而,其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外部温度变化剧烈,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显著的温差与应力集中,从而容易发生开裂。这类裂缝不仅影响结构性能,还给后期维护带来困难,已成为工程质量控制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一)温度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水化热,若其内部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外部冷却较快,便会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此温差引发的体积收缩与膨胀不一致,极易在结构表层或约束部位形成温度裂缝[1]。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例,其水化峰值温升可达70℃以上,若未采取降温措施,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可超过 25℃,远高于裂缝临界温差值(通常为 20℃)。此外,在夜间浇筑或冬季施工过程中,外部降温更为迅速,加剧了裂缝的发生。
(二)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主要发生在初凝至终凝期间,此阶段混凝土尚未形成结构强度,表面水分蒸发迅速,易在表层形成微裂纹。干缩裂缝则由长期水分蒸发引起体积减小而致,尤其在通风干燥环境下更为严重。若混凝土抗拉强度发展滞后于收缩应力增长,则会发生裂缝贯穿现象。一般而言,普通混凝土干缩值约为
,高性能混凝土因低水胶比及致密性好,干缩可达到 800μ ε 以上,裂缝敏感性更强。若结构受到约束(如底板与柱墙连接处),收缩变形受限,裂缝更易发生。
(三)结构约束与施工因素
在基础底板、筏板等大型结构中,底部混凝土与岩土层或垫层之间存在较强摩阻力,形成刚性约束,限制了混凝土的自由变形,热胀冷缩受限产生内应力,导致开裂。此外,若采用间歇式浇筑方式,形成施工冷缝,也可能因接缝处应力集中而裂缝。模板拆除过早,尤其在混凝土早强未形成前拆模,结构承载能力尚不足,同样易诱发裂缝。施工中未能精确控制浇筑速度、分层厚度及振捣均匀性,也会产生应力集中和内部缺陷,从而成为裂缝起源。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一)原材料与配合比优化
裂缝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原材料的选择及配合比设计。优选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或部分替代水泥的粉煤灰(掺量为15%~30% )和矿粉(掺量为 20%~40% ),可有效降低水化热峰值与温升速率。例如,粉煤灰的缓凝效应有助于延缓水化进程,减小温差效应。粗骨料采用粒径不小于 20mm 的连续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可达31.5mm ,提高骨料比重有利于减小水胶比(控制在 0.38~0.45 范围),降低收缩率。
外加剂方面,选用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以保证良好流动性,同时限制水胶比。此外,膨胀剂(如 U 型膨胀剂或氧化钙基膨胀剂)的掺入可有效补偿收缩应变,掺量控制在胶凝材料的 6%~8% 之间为宜,过高可能影响后期强度。
(二)施工温控措施
温控措施是控制温度裂缝的核心环节。降低入模温度是首要手段,采用冰水拌合、夜间施工、冷却骨料等方式可将混凝土初始温度控制在 28℃以下。在结构核心区布设冷却水管系统(如 Φ25mm~Φ32mm 塑料管),并通以 10℃以下冷水循环 72 小时以上,可使核心温度下降
,有效降低内外温差。
外部采用保温棉毡、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覆盖,保温持续时间一般为 7~14 天,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决定终止时机。分层浇筑时,单层厚度宜控制在 50cm 以内,分层间隔时间不超过 2 小时,确保整体结构一体化。施工间断缝部位需设止水钢板及加强筋,防止冷热应力在接缝处积聚。
(三)裂缝诱导与后期处理
诱导缝是控制裂缝走向、释放内应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墙体、构造柱等长向构件,每隔 4~6m 设置诱导缝(V 形或凹槽式),缝内填嵌柔性密封材料(如聚氨酯胶)并保持接缝顺直,诱导裂缝在指定位置形成。加强筋的布设如在结构转角、边界等易裂区域加密钢筋,采用双向钢筋网,间距控制在 100~150mm ,可显著提升结构抗裂能力。
裂缝形成后若宽度小于 0.2mm ,可通过低压注浆修复。注浆材料多选用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等,黏结强度高,渗透性好,能够封堵细微裂缝,恢复结构密实性。对于深层贯穿裂缝,应配合钢筋加固措施,并做好后期荷载调整。
(四)养护与监测技术
养护工作直接影响混凝土水化与干缩行为。宜采用湿麻袋或棉被连续覆盖,并持续洒水养护不少于14 天,保持表面湿润,防止早期干裂。在寒冷季节施工中应加设围挡和加热设备,保证养护温度不低于 5℃。为确保养护效果,应采用温度传感器(如PT100 热电阻)埋设在结构不同深度,实现实时温控监测[2]。
结构内部温度应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如 GPRS 无线数据采集仪)进行远程监控,并设预警阈值,如温差超过 20℃或内核温度超过 70℃时自动报警。通过建立施工期温度—应力模型,可实时调整冷却水流量、保温厚度等参数,动态控制裂缝风险。
三、裂缝控制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一)工程实例概述
以某城市地铁车站底板施工工程为例,底板结构厚度达 2.2 米,单块连续浇筑体积超过3000 立方米,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类型。该工程位于城市核心区,周边建筑密集,施工场地受限,对施工组织协调及混凝土连续浇筑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该结构属于主要承重构件,对裂缝控制的标准极为严格,需采取全面且精细的技术手段进行防控。
(二)裂缝控制技术具体实施
本工程在材料选型方面,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替代 30%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掺入粉煤灰 20% ,以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总量。混凝土水胶比控制在 0.40 以内,确保拌合物的强度与流动性平衡,同时有助于抑制干缩开裂[3]。内部温控系统布设 Φ25mm 冷却水管,纵横交错布置,管间距约 1.0 米,通以 10℃左右冷水持续 72 小时,控制核心温度始终不超过 60℃,并使内外温差稳定低于 18℃。结构外部覆盖 50mm 厚岩棉层,并采用双层塑料薄膜密封覆盖,延缓降温速度,保温持续时间不少于14 天。为进一步释放应力,按结构长度每隔6 米设置一道诱导缝,施工缝位置配备止水钢板,并加设L 形钢筋进行锚固处理,确保缝口密封性与结构连续性,全面提升抗裂性能。
(三)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红外温感与应力监测系统跟踪,结构内外温差始终控制在18℃以内,施工完成后60 天内未出现明显表面裂缝。裂缝检测数据表明,微裂缝( <0.2mm )仅出现在少数角部及管道预留孔周围,后续通过低压注浆全部修复,结构完整性保持良好。工程后期荷载试验与变形监测均在控制范围内,验证了裂缝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易因温差、收缩及结构约束产生裂缝,进而影响整体工程的结构安全、施工质量与耐久性能。通过优化材料配合比、采用低水化热胶凝材料、采取有效的温控降温措施、实施科学合理的诱导缝设计以及规范的后期养护管理,可显著降低裂缝产生概率。工程实例验证了上述控制技术的实用性、经济性与可控性,为同类大体积混凝土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与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兴 . 大体积混凝土侧墙裂缝控制技术分析 [J]. 低碳世界 ,2024,14(12):76-78.
[2] 姚远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 [J]. 建筑机械化 ,2024,45(05):109-112.
[3] 路亚男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J]. 居业 ,2024,(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