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

作者

陈飞

辽宁汇丰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愈发重要。本文从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通过优化结构体系、加强节点连接与支撑系统、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等措施,提升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构件性能;延性设计;多道防线

工民建结构作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对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1.1结构延性原理

结构延性作为抗震设计的关键考量,在抵御罕遇地震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遭遇强烈地震,结构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良好的延性赋予结构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在设计环节,工程师们精心规划梁、柱构件的尺寸、配筋等参数,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梁端或柱端率先形成塑性铰。塑性铰具有独特的力学特性,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持续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有效避免结构因承受过大能量而发生脆性破坏,从而维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保障建筑物内人员与财产安全。

1.2耗能机制

建筑结构中的耗能机制宛如抗震防线中的精锐部队,是抗震设计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耗能元件种类繁多,阻尼器、耗能支撑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元件具备特殊的构造与材料性能,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主动产生变形。以粘滞阻尼器为例,在一些高层工民建建筑中,工程师会根据建筑结构特点与抗震需求,精准地在合适位置安装粘滞阻尼器。当地震波袭来,结构发生振动,阻尼器内部的介质会因相对运动产生粘滞阻力,在这一过程中,地震能量被转化为热能,进而耗散在环境中。

二、常见抗震设计方法

2.1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

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是一种传统且经典的抗震设计策略,其核心在于将结构强度设定为关键设计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人员需借助专业的力学分析手段,精准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力下所产生的内力。随后,依据规范及经验,采用适当的强度折减系数,以此确保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的优势,便于设计人员理解与运用。然而,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结构的变形能力以及耗能特性。在遭遇强震作用时,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这些关键特性,可能导致结构无法承受过大的变形与能量冲击,进而难以保障结构的安全性,致使结构出现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2.2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与传统强度设计方法有所不同,它将结构的位移作为主要控制指标。通过运用先进的结构分析软件与理论模型,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进行精确计算与严格控制,确保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形不会超出预先设定的允许值。相较于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更能真实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例如,在设计高层工民建建筑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是一个关键参数。通过合理控制层间位移角,能够有效避免结构因过大变形而发生破坏,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为建筑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建筑的整体性能提供有力保障。

2.3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代表了更为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它突破了传统设计方法的单一性,充分考虑建筑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以及业主的个性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而确定不同层级的性能目标。这些性能目标涵盖了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的损坏程度、可修复性等关键指标。设计人员依据这些明确的性能目标,运用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与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针对性设计,确保结构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都能切实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例如,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等,因其在社会功能及人员安全保障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通常要求在中震作用下结构基本完好,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在大震作用下结构虽可能出现一定损坏,但具备可修复性,不至于完全丧失功能。

三、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3.1结构选型

在工民建结构设计的起始阶段,结构选型堪称重中之重。合理的结构形式宛如建筑抗震性能的基石,对提升建筑抵御地震侵袭的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常见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不同结构形式在力学性能、空间布局以及抗震表现方面各有独特之处。框架-剪力墙结构则融合了框架结构的灵活性与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优势,在中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剪力墙结构凭借其出色的抗侧力性能、较高的刚度以及较强的变形能力,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卓越。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选型时,需要全方位综合考量建筑的高度、使用功能、场地条件等诸多关键因素。

3.2构件布置

结构构件的合理布置是确保结构具备良好抗震性能的核心环节,犹如搭建稳固大厦的精密拼图。在进行构件布置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清晰、明确且高效的结构传力路径,使得地震力能够有条不紊地在结构体系中传递与消散,避免出现混乱无序的传力情况导致结构局部受力过大而破坏。以框架结构为例,梁、柱的布置绝非随意为之,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均匀且合理。需格外注意避免出现短柱现象,短柱由于其特殊的几何尺寸与受力特性,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剪切破坏,堪称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一旦短柱破坏,可能引发整个结构的局部失稳甚至连锁反应;同时也要规避薄弱层的出现,薄弱层在地震中往往会率先屈服破坏,如同多米诺骨牌的首张,引发结构的连锁破坏,严重威胁建筑安全。此外,构件之间的连接质量恰似结构协同工作的纽带,直接关系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否协同一致、共同抵御地震力。连接部位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与可靠性,确保在地震的反复作用下不发生松动、脱落等失效情况。例如,在设计工业厂房时,合理规划柱网布局,能够根据厂房的工艺需求与地震力特点,使厂房在地震时保持稳定,高效地传递与抵抗地震作用力,为厂房内设备的正常运行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3.3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的性能犹如结构抗震能力的内在支撑,对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因此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应坚定不移地优先选择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例如,延性好的钢筋在地震作用下宛如具有韧性的弹簧,能够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不发生突然断裂,这种特性为结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耗能能力,使结构在地震的剧烈摇晃中能够通过自身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避免因能量过度积累而瞬间破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HRB400及以上级别的钢筋,相较于低等级钢筋,可谓优势尽显。不仅能显著提高钢筋的强度,使其在承受拉力时更加坚韧,还能有效改善其延性,让钢筋在受力变形过程中更加稳定、可控。这使得结构在地震中具备更强的变形适应能力与耗能能力,犹如为结构穿上一层坚固且富有弹性的“防护服”,从而有效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建筑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结语:

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尽管在实际设计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情况,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抗震设计经验的积累,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1],王麒鸣[1].如何强化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8,000(08X):105-105.

[2]汪贤超.浅析如何强化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J].2018,000(010):197-

[3]王宁.浅谈民建建筑中的抗震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29):103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