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教育相融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于鑫 李旭松 李长城
哈尔滨石油学院 15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目前不少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教育的内涵
(一)目标融合:从“单一就业”到“多元发展”
目标融合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实现从聚焦单一就业的传统目标转向多元发展的综合目标。基础层面,确保学生扎实掌握职场刚需的核心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沟通协作能力,为 “能就业、就好业” 筑牢基础;升级层面,着力注入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推动学生从被动适应职场、寻找工作的状态,转变为主动为岗位提供创新方案、创造就业或创业机会的状态,最终实现 “就业” 与 “创业”的灵活切换,满足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二)内容融合:从“分设课程”到“知识互通”
内容融合的关键是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的课程壁垒,使两者知识体系实现深度互联互通[1]。在就业能力教育课程中,系统性融入创新相关元素,将创新理念、方法渗透到职业规划、专业技能训练等内容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里,同步强化就业基础能力相关内容,把职场团队协作逻辑、职业风险评估等与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纳入其中,避免创新创业教育脱离职场实际,也防止就业能力教育陷入固化,让两类课程内容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形成完整的能力培养知识体系。
(三)方法融合:从“理论讲授”到“实践闭环”
方法融合破除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构建以真实场景为纽带的实践闭环教学模式。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教育融合可以通过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推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完成能力训练。无论是参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还是围绕创业项目或职场问题开展学习,都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同步提升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任务执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所需的资源整合、风险应对能力,实现 “做中学、学中融”,让能力培养落地于具体实践场景。
(四)评价融合:从“分数导向” 到“能力闭环”
评价融合突破单一理论考试的分数导向评价体系,建立 “就业 + 创新” 双维度的能力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既关注就业相关的岗位任务完成度,也重视创新创业相关的创新方案贡献度,确保评价覆盖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结果性评价不仅关注就业或创业的直接结果,更注重就业后学生在岗位上的创新表现,以及创业项目中对职场能力的应用情况,通过全流程、多维度的评价,验证融合教育的实际成效,形成能力培养与评价的闭环。
二、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教育相融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融合 + 能力分层”
重构课程体系就是要打破传统课程间的孤立状态,构建“基础 + 核心 + 特色” 三级融合课程体系。基础层传授创新思维、职场沟通等共性能力,筑牢就业与创新的共同根基;核心层根据专业方向设计模块,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方法深度绑定,避免能力培养与专业脱节;特色层按学生发展需求设选修课,针对就业导向与创业意向学生差异化设计内容,既保障基础就业能力,又满足个性化创新发展需求,实现 “全员覆盖、
专业适配、个性发展” 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指导:双轨联动搭建实际场景,精准赋能学生能力提升
教师通过真实实践和模拟指导等措施为学生搭建平台,主动对接企业资源,将企业岗位任务转化为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真实职场工作,在实践中同步指导职场技能与创新方案设计;另一方面,在校内创设模拟场景,如职场冲突、创业路演等,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应对问题。指导过程中,教师需兼顾 “技能传授” 与 “思维启发”,既纠正学生职场操作误区,又鼓励创新想法,形成 “实践 —反馈 — 改进” 的闭环。
(三)提升专业能力:跨界学习夯实双师素养形成育人合力
教师需突破单一领域能力局限,通过 “校外实践 + 校内协作” 提升融合教学能力。主动参与行业培训与企业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学习创新方法,创新创业教师了解职场运营逻辑,弥补自身知识短板;同时,积极与跨领域教师协作,联合备课、共同指导项目,在交流中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就业 + 创新”协同育人思路。通过持续自我提升与协作,教师既能为学生传授扎实的职场与创新知识,又能以更专业的视角指导实践,保障融合教育效果。
(四)评价实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动态跟踪学生能力发展
教师需改变传统的单一分数评价,建立“过程 + 结果 + 增值”的多维评价机制 [2]。过程评价中,教师需结合自身观察与企业导师反馈,从 “职场技能掌握” 与 “创新方案贡献” 双维度评分;结果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就业或创业结果,还需跟踪 “岗位创新表现”、“创业项目进展”;长期则通过回访毕业生,了解其职业晋升、创新成果等情况,根据评价数据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评价既反映当下能力,又助力学生长期发展。
结语
综上,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实践指导、自我提升与评价实施等策略,为两类教育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径。其既破解传统教育能力割裂问题又借助教师主动作为,助力学生在“学技能、练创新、强职场” 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奠定终身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金花 .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J]. 科技视界 ,2022,(26):194-196.
[2] 吴光蔚 .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探析 [J]. 文教资料 ,2017,(23):142-143.
作者姓名 : 于鑫,性别:女,出生年份:1989.02,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族:汉,职称:讲师(中级),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所在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项目类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重点课题
项目名称:产业需求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与校企联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JE14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