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术疗愈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葛璟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5517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全面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然而,由于空间迁移、环境变化、家庭结构调整等多重影响,搬迁学生在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学业适应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关注搬迁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干预途径。艺术疗愈作为一种以艺术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干预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感知、情感、创造等多重心理要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具体实践、机制分析、创新路径等维度,系统阐述艺术疗愈在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路径,力图为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一、艺术疗愈的理论基础与内在价值

(1)多元理论基础支撑艺术疗愈教育模式

艺术疗愈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于一体。其最早可追溯至弗洛伊德、荣格关于无意识与象征表达的经典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体无意识冲突的外化与释放,而荣格则强调象征性艺术表达在个人心理整合中的作用。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罗杰斯、马斯洛等学者进一步强调自我实现、潜能激发与情感体验的意义,艺术活动被赋予了“自我成长”与“心理疗愈”的双重价值。此外,积极心理学提出关注个体优势、积极情绪体验、意义建构,艺术疗愈通过激发正向体验和创意表达,有助于提升学生幸福感和自我效能。现代艺术疗愈更注重体验参与、过程导向和情感流动,通过“创作—体验—觉察—重建”的循环过程,实现心理支持与自我成长的统一。

(2)艺术疗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艺术疗愈与传统的言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相比,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其一,艺术活动能够突破语言、文化等障碍,适应不同性格、表达能力的学生,尤其适合表达受限、内向、处于特殊情境的群体。其二,艺术活动注重过程体验与创造性表达,为学生营造安全、包容的心理环境,帮助其以非评判的视角面对和处理内在困扰。其三,艺术疗愈通过集体参与与合作创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支持,有助于增强社会归属和团队凝聚力。其四,艺术疗愈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和认知系统,有效激发学生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

(3)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心理成长的艺术疗愈契合点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上经历重大变迁,易产生身份认同、孤独感、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艺术疗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情感表达和安全归属的“心理缓冲带”,帮助他们在创作与交流中逐步接纳自我、接纳他人、接纳新环境。同时,艺术疗愈所倡导的正向体验和创造性表达,为搬迁学生在适应新生活过程中提供了积极的心理能量,成为其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融合的重要通道。

二、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心理特点与需求分析

(1)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困境

搬迁学生因家庭搬迁带来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圈变化,往往在新学校感受到身份的割裂与自我价值感的动摇。原有的文化习惯、方言、交友圈在新环境中面临重新塑造,部分学生会表现出自卑、敏感、逃避和适应不良等心理特征。身份认同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容易导致学生社交退缩、情绪障碍甚至行为偏差。

(2)社交障碍与人际交往压力

迁入新学校的新生往往面临着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压力,尤其是性格内向或文化差异显著的学生,容易在集体中产生孤独和隔阂。部分学生缺乏表达自我、融入群体的有效途径,长此以往影响其学业参与、社会适应及心理发展。对社交技能和归属感的需求尤为突出。

(3)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需求

搬迁过程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环境的饮食、作息、学习节奏、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新鲜感与不安、期待与压力交织。部分学生因无法顺利调适情绪,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无助等负面体验,进而影响学业、生活与健康。此类学生亟需有助于情绪疏导和压力纾解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三、艺术疗愈在搬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1)课程体系建设与内容创新

艺术疗愈活动的设计应充分结合搬迁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兴趣特征和情感诉求,注重“全员参与、分层递进、多样融合”。一方面,学校可将音乐、绘画、手工、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融入心理健康课和班团队活动,通过主题创作、故事改编、集体表演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展个别辅导和小组支持,针对情绪敏感、适应困难、社交障碍等群体,提供个性化艺术疗愈方案。例如,针对表达困难的学生设计绘画叙事、面具创作等活动,针对社交障碍的学生开展合作舞蹈、集体音乐表演等,帮助其逐步建立自信与归属。

(2)多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与协同机制

艺术疗愈的有效推进,需要心理教师、艺术教师、班主任等多方通力协作。心理教师负责情绪识别与疏导、活动方案设计与评估,艺术教师负责艺术活动的专业指导与技能提升,班主任则发挥班级管理与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作用。学校应定期开展艺术疗愈专题培训、教学观摩、案例研讨,提升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与此同时,可邀请外部心理咨询师、艺术治疗师进校指导,搭建多层级、多元化的专业支持平台,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多渠道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和社区是搬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资源。学校应主动向家长普及艺术疗愈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艺术活动或在家中创造艺术体验氛围,加强亲子沟通和情感支持。社区则可为学校提供更多文化艺术资源,如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艺志愿者参与学校艺术课程、节庆展演、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与文化认同。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圈。

四、艺术疗愈促进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1)促进情绪表达与情感宣泄

搬迁学生往往由于语言、性格、文化等因素,难以直接表达内心真实情感。艺术疗愈为学生搭建了“无声的情感桥梁”。在绘画、音乐、手工、舞蹈等非语言活动中,学生可以将难以言表的焦虑、孤独、愤怒、思乡、希望等情绪物化为艺术作品,获得“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理体验。作品创作完成后,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有助于情绪的二次疏导与正向升华。情绪表达的畅通,是学生实现心理自愈和心态平衡的前提。

(2)增强自我认知与自信心

艺术创作要求学生将自身经历、情感和想象转化为具体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也引导他们主动关注自我,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发现和发挥自身潜能。艺术疗愈通过鼓励学生肯定自己的独特性,帮助他们打破自我怀疑与负面暗示的束缚,营造一个自由表达和自我接纳的环境。学生在不断尝试和突破自我限制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功体验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心理成长。教师对学生艺术作品的肯定与鼓励,同伴间的赞美以及在集体展示中获得的成就感,共同提升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搬迁学生而言,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成为他们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支持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融入新的班级和社区环境。

(3)强化社会适应与集体归属

艺术疗愈通过开展集体性艺术项目和合作性创作活动,有效打破了学生之间的隔阂与疏离感。在合唱、舞蹈、班级剧目以及集体墙绘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和团队展示,逐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这种集体参与不仅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关系,还激发了积极健康的人际互动,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搬迁学生而言,参与集体艺术活动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群体归属的温暖与支持,有助于缓解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和孤独。通过共同创造和表达,学生们逐渐形成对新班级、新学校以及新社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起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归属感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艺术疗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搬迁学生构建心理支持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艺术疗愈路径创新与持续保障机制

(1)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艺术疗愈平台、心理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以及线上艺术社区等新兴工具为搬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便利。学校可以积极开发线上绘画、音乐创作、心理测评等多样化模块,拓展学生自主表达的渠道,丰富他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体验。这些数字化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表达空间,还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跟踪。基于数据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高效开展个案转介,确保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得到及时落实。数字技术的介入极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与个体关怀水平,使学校能够更科学地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搬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和全方位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2)课程评价与成效监测体系

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是保障艺术疗愈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学校应构建涵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与家长反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对艺术疗愈活动效果的动态监测。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艺术疗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轨迹,结合心理量表的科学测量,准确评估学生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状况。家访谈话为评价提供了更具深度的情境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阶段性展示活动不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反映其情感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多渠道、多维度的数据收集为学校后续开展精准干预和优化课程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推动艺术疗愈课程不断完善,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3)政策引导与专业成长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将艺术疗愈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专项经费的合理投入与持续保障。完善成果推广机制,使优秀的艺术疗愈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推动其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学校层面需设立艺术疗愈专兼职教师岗位,组建专业团队,推动教师定期参加系统的艺术疗愈培训、教学交流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推动艺术疗愈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理论创新与本土化发展,确保疗愈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加强与高校、心理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协会的深度合作,推动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促的发展格局。通过多方联动,提升艺术疗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艺术疗愈作为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广阔前景。通过情感表达、自我认知、社会适应等多维机制,艺术疗愈不仅帮助搬迁学生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融入新环境,更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的深度变革。未来,建议持续完善艺术疗愈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和资源建设、深化家校社协同、推进数字化创新,助力搬迁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服务于国家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红 . 艺术疗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5): 732-736.

[2] 王芳 .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 [J]. 教育学报 ,2021, 37(4): 112-118.

[3] 张丽. 艺术教育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9, 29(6): 87-93.

[4] 陈伟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J]. 教育科学 , 2022, 38(2): 55-61.

[5] 周强 . 贫困地区学生心理适应与教育支持体系构建 [J]. 西部教育研究 , 2021,33(3): 99-105.

[6] 刘洋 . 艺术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20,27(12): 74-80.

[7] 马婷 . 扶贫搬迁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研究 [J]. 云南教育 , 2022,40(5): 122-128.

[8] 赵敏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融合的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3,41(7): 65-71.

作者简介葛璟(1984),女,贵州毕节人,邮编 551700,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应用心理学,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