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作者

何婷 杨龙 张亚亚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与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亟需进行更新与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构建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提出具体的路径与策略,力求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1 新质生产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1.1新质生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以及经济转型都对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崛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与适应。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思想观念的变迁。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向更具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方式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不仅意味着内容的创新,更需要加强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思政教育应当注重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育的精准性与广泛性。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要求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社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能力。

1.2新质生产力催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与契机。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飞速进步,促使社会思潮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多样化趋向更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将这些新变革纳入课程内容。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全球化的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这些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例如,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持社会责任感、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如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认同问题等,都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此外,新质生产力下的社会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深度,更要结合当下具体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与适应性。通过对新兴领域的关注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更加丰富与立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2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2.1目标导向性构建

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突出目标导向性。这一目标导向性体现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评估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方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要明确思政课程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使学生能够具备服务社会、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能力。评价体系在设计时应当重点突出这些目标,并细化为不同层次的具体考核标准。在目标导向性评价中,教学内容的契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效果的落实性是评价的关键指标。评价内容应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当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分解,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融入到每一项评价指标中,形成系统性、层次化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重视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与时代背景相统一,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以调研社会及行业需求、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创新成果等方式,为思政课程的目标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确保目标的明确性与切实可行性。

2.2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当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构建,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成果与成长轨迹。首先,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虽然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大对多元评价方式的探索。例如,可以结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强评价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具体而言,利用课堂互动、作业提交、期中与期末的多阶段性评估,结合线上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反馈,形成一个全程、动态的评价体系,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与贡献。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结合,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视角的评价系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伴评价提供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形成集体智慧;教师评价则侧重于专业性和系统性,提供学术化的指导,全面提升评价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2.3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建设

构建动态反馈机制,首先要强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结课后的总结与评价,而忽视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因此,构建动态反馈机制的第一步是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时评估。定期进行课堂反馈、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动态反馈机制要求评价体系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科技发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关注不断增加,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适时调整,以更好地反映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价值。动态反馈机制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调整,确保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在新质生产力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始终保持前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功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目标导向性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和动态反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质量与时代适应性。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将继续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文华.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向度及协同育人的进路 [J]. 甘肃高师学报, 2024, 29 (04): 84-89.

[2]高彬.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D]. 河北大学, 2023.

[3]曹圣军.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培育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 (02): 95-97.

[4]袁晨.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 (24): 186-187+190.

作者简介:1、何婷(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助教 ,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杨龙(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张亚亚(1992-),女,汉族,河北灵寿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