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新探

作者

朱幼珂

昆山高新区美陆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发挥育人功能,注重文化传承、思维提升、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需跳出传统以文本讲解为主的模式,转向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真实情境嵌入和深度思维介入的新型教学范式。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因其主题严肃、时代背景特殊,在教学中易陷入情感说教、文本剖析表面化的困境,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青山处处埋忠骨》收录于教育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刻画了毛泽东作为领袖和父亲在毛岸英牺牲后所面临的情感抉择与家国大义。该文本情感张力显著、人文内涵深厚,为落实新课标中“文化自信”“任务群学习”“深度学习”等理念提供了优质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课例,系统阐述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策略,推动革命文化教育实现从“教课文”到“育素养”的转变。

一、创设主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新课标倡导结构化、情境化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强调在真实或拟真的语言运用场景中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摒弃机械分段、逐句讲解的传统模式,转而构建一个贯穿课堂始终、具有挑战性和整合性的核心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教师可设计“筹建‘伟人的抉择线上纪念馆”这一主题情境。在课堂起始阶段,向学生明确任务身份:“我们将作为纪念馆策展人,通过三个子任务共同完成对这一历史时刻的再现与阐释。”这一情境兼具真实性与教育性,贴近数字化时代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任务一为“征集‘震撼瞬间’展品”。学生通读全文,筛选文本中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如“电报记录”“毛主席踱步沉思”“签字批示”等,并阐明入选理由。该任务驱动学生全面梳理文本,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脉络,同时初步建立情感联结。任务二为“撰写‘人物心声’解说词”。学生需针对某一展品,如“毛主席仰头望天花板”的动作描写,撰写一段音频解说词,揣摩并表达人物此刻的内心活动。这一任务推动学生从情节理解走向情感体悟,聚焦语言细节,实现与人物深层次共情。任务三为“策划‘家国情怀’主题展厅”。学生小组合作,选取核心展品,如毛泽东最终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配以总结性文字,阐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通过这一任务,学生整合全文信息,实现从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的升华,真正理解“小家”与“大家”、“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的深刻关系。

二、聚焦言语形式,引导深度文本细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新课标尤其重视通过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揣摩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审美鉴赏能力。在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主题先行、过度宏大叙事的解读方式,而应带领学生沉入文本,从用词、句式、描写手法等角度入手,发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两类表达:一是动作描写,二是心理对比。例如,针对文中“毛主席踌躇”“点燃香烟”“踱步”“签字”等一系列动作,可设置层级性问题:“‘踌躇一词通常用于何种情境?用以描写伟人体现了什么?”“连续动作之间是急促还是缓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通过分析动作的频率、幅度和节奏,学生可客观把握毛泽东在抉择过程中的挣扎与克制,避免情感体验的空泛化。

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文中两处心理描写:一是“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所体现的父亲悲痛,二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所彰显的领袖胸襟。可设置辨析性问题:“这两处心理活动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什么促使了这一转变?文中哪些细节为转变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毛泽东从个人悲痛到国家大义的心路历程,理解革命情感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从而实现语言训练与精神成长的统一。

三、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拓宽领域,增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通过跨学科学习强化语言实践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对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适当引入历史、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资源,有助于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不足,促进情感共鸣和价值内化。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前,教师可提供简明历史资料包,涵盖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毛岸英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认知框架,理解“忠骨”的历史意义和象征价值。在文本情感高潮处,可适度引入视听资源,如庄重低沉的背景音乐、毛泽东书写批示时的影像片段或历史图片,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沉浸感。需注意的是,资源引入须服务于文本解读,避免喧宾夺主。

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置思辨性议题:“在和平年代,‘忠骨’精神可以如何体现?”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从爱岗敬业、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角度展开讨论,实现革命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观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使命。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探讨了情境任务驱动、文本深度细读和跨学科融合三种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以素养发展为目标,契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也对其他类型文本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深入研读新课标,基于文本特质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组合并发展多种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思维、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素养培育场。

参考文献

[1] 赵鹏真 . 递进教学,逐次理解——以《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为例 [J]. 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4(09):18- 19.

[2] 麻平平 . 互文阅读 : 课内外阅读应用探析——以《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为例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4(14):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