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炼钢测温枪补偿电缆处理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欧鼎强 吕向前 赵宇昂 杨瑞兴 崔学林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计量中心仪维一部,内蒙古包头市,014010

[摘 要]  本文聚焦炼钢工艺中测温枪补偿电缆的关键问题,深入剖析传统方式的弊端,详细阐述改进措施及其原理,全面验证改进效果,对比改进前后差异,精准分析经济效益与隐性效益,结合应用实例探讨推广前景,旨在为冶金行业测温技术优化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

[关键词]  测温枪;补偿电缆;测温精度;设备维护;经济效益

一、引言

在现代炼钢产业的复杂工艺链条中,钢水温度精准把控处于核心地位,其精度直接关联钢水质量与生产效率,决定钢材最终性能与品质。测温枪是连接熔体测温一次元件与二次仪表的重要桥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测温结果的准确性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的测温枪补偿电缆固定方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多种缺陷,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流程的顺畅性和经济性,亟需进行创新和优化。

二、现状分析

包钢薄板厂冶炼区的转炉、精炼炉等环节广泛使用直杆型测温枪。其补偿电缆用胶布缠在手柄环的传统固定方式,在恶劣环境和高频使用下问题严重。闲置期间,电缆因人员或设备的移动而垂落地面,与粗糙表面摩擦,导致绝缘层及导线受损,进而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测温精度也随之下降。在操作过程中,电缆无固定悬垂,随着测温动作摇摆不定,导致与枪体连接部位受力不均,接触不良,进而造成测量数据大幅波动,这不仅干扰了工艺人员的准确判断,还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此外,电缆与枪管长期接触摩擦,加速了电缆的损坏过程,增加了短路的风险。一旦电缆发生故障,测温失效便可能导致测温枪烧毁,从而使其过早报废,这不仅大幅增加了设备维护成本,还进一步加重了生产负担。

三、改进措施

创新性地在测温枪管末端装圆形放置圈,用 2mm 厚、直径 16cm 优质铁板制成并涂防锈漆。其中心开 2.7cm 圆孔适配枪管,还有电缆穿线孔。安装时先拆手柄与枪管连接,让枪管穿过略大的圆形安全螺母及放置圈,安全螺母1 - 2mm孔径余量有效降低安装难度且保证紧密贴合,再重新接好手柄。因放置圈中心孔小于手柄端筒径,会自然靠紧手柄筒端,经安全螺母与蝴蝶螺栓紧固于枪管。同时,在枪管外合理设置两个上下排列的内径 34mm 双片胶条卡箍。电缆自手柄延伸,穿过特定的放置圈孔,随后通过卡箍紧紧固定于枪管之上,有效限制电缆的移动,确保在复杂环境中依然稳固,避免了晃动与摩擦,从而显著提升了测温枪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使其即便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也能持续稳定工作,大幅减少了因电缆问题引发的测温故障,为炼钢生产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温度测量支持。

四、温度测量误差原因剖析

以东精炼炉为例,每班产20炉钢水,每炉需进行3次测温,导致日测温次数达到120次。这种高频次的测温操作使得测温枪部件的故障率显著提高,根据炼钢厂的统计数据,测温枪部件平均每三天就会发生一次故障。测温时枪端纸管受钢水高温与浮力作用致枪体抖动传至电缆,且长期使用使电缆磨损、导线弯折,微观上结构与线径改变,接触电阻增大、阻抗失衡,绝缘变差无法屏蔽电磁干扰,噪声混入回路致信号失真、测温失败。这会使精炼停滞、转炉连铸工序调整,打乱生产节奏,增加能耗与时间成本,还因错误数据误导工艺决策,造成钢水成分性能偏差,降低产品合格率,损害企业效益与竞争力。

五、效果验证

在薄板厂东精炼炉前,我们对改进后的测温枪实施了长期、严格的监测与校验程序。为了确保精确度,我们采用了高精度的贺利氏校验仪进行校验,特别选定1700℃、1600℃、1500℃作为关键校验标准值。持续监测数据表明,改进后,温度误差稳定控制在±2℃内,相比改进前的±15℃误差范围,精度大幅提升,完美契合冶炼工艺的高精度测温需求(测温精度由1%降至0.1%)。在设备维护周期方面,补偿电缆更换频率从约三天急剧延长至两个月,月均消耗量从 200 米锐减至 20 米;测温枪更换频率从每月15 支大幅降至 2 - 3 支,有力证明改进措施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效果卓越,有效降低设备维护强度与资源投入,为稳定生产提供坚实设备保障。

六、改进前后操作方法对比

(一)改进前(图1)

传统处理补偿电缆损坏方式粗放,仅简单剪除受损部位后拼接,并用包布临时固定于手柄环。此简陋方法忽视工业现场复杂工况,枪柄搁置地面时,电缆暴露于频繁机械摩擦风险中,绝缘层迅速磨损、导线断裂频发,致使信号传输稳定性崩溃,测温精度失控。操作全程电缆无约束晃动,加剧与枪体连接点松动风险,测量数据离散性显著,严重干扰生产流程精准控制,频繁引发烧枪事故,大幅推高设备更新成本与维护工作量,成为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关键瓶颈。

(二)改进后(图2)

1. 放置圈设计精巧,巧妙提升枪管末端,于设备静置期间,在电缆与地面之间形成一道安全稳固的物理屏障,有效杜绝摩擦隐患,大幅度降低电缆机械损伤的风险,显著延长测温枪的使用寿命,同时增强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进而减少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支出。

2. 电缆限位套管实现精准定位,紧密地将电缆固定于枪管之上,有效抑制操作过程中的电缆晃动现象,确保电缆与枪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从而维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测温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工艺调控提供精确无误的温度反馈。

3.在测温操作过程中,电缆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极大地减少了内部导线的疲劳应力和外部的摩擦损耗,从而稳定了电气性能,降低了信号衰减与干扰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测温的精度与可靠性。同时,这一设计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精力分散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4.部件设计充分考量维护便利性与成本效益,放置圈、安全螺母及卡箍易于拆卸、安装,可多次重复利用,有效节约设备更新与维护材料成本。

七、经济效益分析

(一)人工成本

薄板厂冶炼区共有18支测温枪,改进前每3天需2人处理半小时,全年累计耗工时达2190小时;而改进后,处理周期延长至60天,全年耗工时锐减至110小时。按65元/小时人工成本计算,可节省13.52万元。

(二)电缆成本

未改进前每月消耗200米,每米10元,年损耗2.4万元;改进后每月消耗 20米,年损耗0.24万元,节约2.16万元。

(三)测温枪成本

改进前,每月测温枪消耗量高达15支;改进后,月消耗量降至2至3支,每支成本1200元,因此年节约额达到18.7万元。

总计每年创造经济效益及节约成本34.38万元,还减轻了生产受测温枪故障的影响,隐性效益显著。

八、应用与前景

此创新方法于薄板厂精炼炉实践一年成效显著,有效提升测温精度、延长设备寿命、削减成本与劳动强度,切实保障炼钢生产高效稳定,是企业创新降本的范例。因其技术原理具普适性,在包钢及冶金、铸造等冶炼炉测温方面推广潜力巨大。

九、结论

系统改进炼钢测温枪补偿电缆处理法后,成功突破传统难题,测温精度、设备可靠性、成本效益与生产稳定性均大幅提升,为钢铁产业现代化升级给予关键支撑与实践样本。在冶金行业技术发展及可持续进程中意义非凡,有望推动测温技术革新,助力钢铁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利氏测温技术手册,2022.

[2]冶金工业测温设备设计规范,GB/T300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