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沈夕滟
南京传媒学院 325000
一、引言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被视为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基石。它不仅承载着历史智慧和生活哲学,还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文化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着信息过载、受众兴趣多元化等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数字化传播、跨文化交流等新的机遇。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播音主持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具体来说,将分析播音主持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传播效果,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二、播音主持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心理学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深厚的底蕴。近年来由于文化节目的增多,传统文化也与播音主持工作产生密切的关联,但它与播音主持工作的关系绝不是单向的作用或被作用,而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等,而新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有着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1]
(一)自我认知与角色定位
1. 播音员的自我认知:播音员需要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位置。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解读和传递传统文化。《谈主持人的个性形成》一文中提到:“主持人应该根据栏目或节目内容的需要,拿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 感受和习惯,讲自己的话。”
2. 角色认同与情感投入:播音员在节目中往往扮演着讲述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工作中需要保持高度的情感投入,使听众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例如,《国宝档案》主持人任志宏以其深情并茂的讲解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变得有血有肉。
(二)人际知觉与受众沟通
1. 了解受众需求:播音员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地域背景听众的需求,根据其特点调整节目内容和表达方式。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采用更加活泼有趣的形式介绍传统文化;而对于老年观众,则可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2.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表现赢得听众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拉近播音员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信息接受度。例如,《朗读者》节目通过邀请各界名人分享个人故事并与经典文本相结合,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感知觉与情感共鸣探索
1. 声音的魅力:播音员的声音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适当的语调、节奏和音量变化可以有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朗诵古典诗词时,柔和而富有韵律的声音能够让听众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2. 视觉辅助:除了听觉元素外,适当的视觉呈现也能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在介绍传统手工艺时,配合精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技艺之美。
(四)学习与记忆
1. 设计有效的学习路径:为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住传统文化内容,播音员可以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听众参与讨论或提问。此外,还可以通过系列专题的形式逐步深入某一主题,形成系统的学习体验。
2. 重复与强化:研究表明,适当重复关键信息有助于加深记忆。因此,播音员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或者通过多种方式(如文字、图片、音频等)重复呈现,以巩固听众的记忆。
(五)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
1. 塑造集体记忆:广播和电视节目可以通过讲述共同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帮助人们建立起集体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例如,《开讲啦》节目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了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2. 引领社会风尚: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不仅能够传播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价值观。例如,《百家讲坛》通过对古代思想家的解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德,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播音主持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实践
(一)传统节日特别节目
1. 春节联欢晚会:每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都会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重要活动。晚会形式各异,将节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浓厚的年味。这种集体庆祝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同时,通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观众能够体验到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
2. 传统节日各卫视晚会:卫视晚会作为中国各大电视台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期间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已成为现代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晚会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通过幽默、喜庆的节目内容,观众可以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轻松愉悦的时光,与此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输入。卫视晚会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心理需求的社会现象。
(二)历史故事讲述节目
1. 《故事里的中国》:该节目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每期节目都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并结合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通过故事讲述,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同时,情感化的叙述方式能够加深记忆,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2.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国古代经典文献,邀请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共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节目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将复杂信息转化为故事形式,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戏剧化的表现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地方戏曲推广:各地电台和电视台纷纷开设戏曲栏目,邀请著名戏曲演员登台献艺,向广大听众普及戏曲知识。例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之声》节目,每周都会播出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选段,并邀请专家点评,提高了公众对戏曲艺术的兴趣。通过定期的曝光和专家的解读,可以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同时,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2. 民间工艺品展示:一些地方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关于民间工艺品的纪录片,如《指尖上的中国》,记录了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的创作过程,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此类纪录片能够提升观众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识,同时,通过展示手工艺人的技艺和情感投入,能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
1. 内容创新:博主如李子柒通过拍摄古风美食视频,将传统烹饪技艺与自然风光结合,用现代审美重新包装,吸引了大量粉丝。她的视频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通过高质量的制作和故事化的内容,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上焕发新生。
2. 互动体验:博主如手工耿通过在 B 站上传制作各种创意手工艺品的视频,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让观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来。这种参与感和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满足了人们对于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观众在社交互动中获得认同和满足,同时,博主的创新内容和互动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传统文化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深入人心。
播音员主持人是电视台的灵魂人物,不仅肩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任务,还是文化传承、价值塑造的重要使者。每一次报道、每一场主持,都蕴含了主持人对文化的理解与看法,使观众在接收信息、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熏陶与滋养。为了充分发挥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加强跨领域合作与交流,积极创新电视节目形式与内容等,从而更好地推动电视以及各大媒体平台文化创新,有效服务观众、服务社会。[2]
四、结论
播音主持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重要桥梁,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传播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文化知识,还能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无论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现代社会在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传播,播音主持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心理学理论为播音主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持,帮助播音员更好地理解受众需求、建立情感联系、提升传播效果。通过合理运用感知觉、人际知觉、学习与记忆等心理学原理,播音员能够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找到最适合的传播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递。
在未来,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播音主持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开展合作,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其次,拓展新媒体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开发适合移动端的传统文化产品,如短视频、音频课程等,扩大传播覆盖面。同时,加大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素养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深化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赵心睿,李静 . 传统文化在当代播音主持工作中的作用 . 记者摇篮 . 2022 年 11 期 .
[2] 高丹 . 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 . 记者观察 . 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