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研究

作者

刘雪梅

西宁市文化馆

1 引言

群众文化舞蹈是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也在传播地域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在内容、形式与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

2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趋同、题材雷同

当前不少基层群众舞蹈作品在内容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问题。尤其在节庆或汇演场合,常见的主题往往集中于“歌颂祖国”“赞美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等,虽立意正向,但缺乏多样性,往往是换汤不换药。许多舞蹈作品大同小异,只是更换了音乐或服装,故事情节和表现形式基本一致,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安全题材”,反而回避真实的基层生活细节和情感表达,导致作品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舞蹈如果仅停留在“形式热闹”的层面,而缺乏“情感温度”和“生活质感”,就难以引发群众共鸣,难以在文化传播中起到真正的引领和教育作用。

2.2 表现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群众舞蹈的表现形式如果长期停留在固定套路上,就难以激发群众新的参与热情。目前在一些基层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动作重复、音乐节奏单一、服装道具雷同的情况。一些舞蹈编排过度依赖传统民族风格或健身操模式,忽视了现代审美与观赏习惯的变化,也缺乏对舞蹈构图、节奏变化和灯光氛围的思考。特别是在年轻人参与较少的背景下,表现形式老旧直接影响了舞蹈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一些作品甚至停留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创作,缺乏真正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群众舞蹈要焕发活力,必须在形式上不断突破,既要保留民族性和本土性,又要注入时代感和新意,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化价值。

2.3 创作脱离群众实际生活

群众舞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群众性”,但在一些创作过程中,内容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割裂严重。一些舞蹈由专业编导或文化机构主导创作,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群众语言和真实生活了解不深,常常凭主观想象或照搬已有套路进行编排,导致作品形式上热闹,情感上空洞。群众难以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很难真正融入、喜爱和传播这些舞蹈。一些作品虽打着“反映百姓生活”的旗号,实则脱离实际,没有触及真实情感和生活场景。舞蹈创作如果不能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只有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从“锅碗瓢盆”到“田间地头”汲取灵感,舞蹈作品才能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3 群众舞蹈创作的优化路径

3.1 回归生活,挖掘本土文化素材

群众舞蹈最打动人的,是它来源于真实生活。创作者应放下“高大上”的观念,走进村庄巷子、田间地头,细细观察群众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从农忙节庆、民俗仪式、赶集摆摊等熟悉场景中找灵感。比如一位农村妇女晾晒衣服时的动作、老年人广场上跳舞的节奏感,这些都能转化为舞蹈语汇,构建出接地气、有人味的作品。同时,本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舞蹈元素,如地方小调、传统戏曲步伐、民间祭祀动作等,稍加提炼加工,就能成为极具辨识度和文化厚度的创作素材。创作一旦贴近群众生活,群众自然愿意参与,作品也会更加鲜活耐看。

3.2 注重参与感与传播性

群众舞蹈不是专业演员的“独角戏”,而是百姓的“自娱自乐”。因此,创作要注重动作的简洁性与节奏的亲和性,不能一味追求技巧难度。设计舞蹈时,应考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参与能力,让“不会跳舞”的人也能跟着音乐动起来,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此外,作品的传播力也很关键。可以借助短视频、社区广场展演、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扩大影响力。舞蹈形式上可以融入现代流行元素,让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更有吸引力。在传播语境中增强互动性,比如设置舞蹈挑战赛、群众模仿秀等,让参与者不仅是“观众”,也是“创作者”。增强群众的参与感,是舞蹈持续传承和活跃的重要保障。

3.3 融入时代元素,强化艺术表达

基层群众舞蹈虽根植于传统,但不能拘泥于过去,应主动吸收时代气息。创作中可适当融入现代音乐节奏、新媒体舞台元素甚至 AI 辅助编排技术,使作品既不失本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例如,可用当前流行的电子音乐或融合说唱的民谣背景乐,加快舞蹈节奏,增强节奏感染力。在舞美设计上,也可以结合灯光、服装、视频投影等手段,提升表演的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舞蹈的表达要有内容、有主题,不仅仅是动作的堆砌,而应讲述一个情感故事或表达某种精神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并重,群众舞蹈才能实现从“自娱”到“传播”的质变,真正走上文化自信与创新融合的道路。

3.4 建立群众与创作者的互动机制

群众舞蹈要跳出活力、跳出情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意见。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只是“专业团队闭门造车”,而要搭建创作者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编创前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或走访的方式,收集群众对舞蹈主题、形式、内容的想法;中期排练阶段要邀请基层文艺骨干、社区组织参与试跳和提意见;演出后及时收集反馈,持续优化作品。创作者要学会“蹲点创作”,与群众一同吃住、一同劳动,在真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如此一来,舞蹈不仅是“编给群众看的”,更是“群众自己跳的”,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传承力。通过这样的良性互动,群众舞蹈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扎根基层。

4 结语

群众舞蹈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应是“乡音乡情”的文化表达。基层文化工作者应以热爱为根、以群众为本、以创新为魂,不断深化舞蹈创作与群众生活的联系,让舞蹈既好看、又好跳、还能传情达意。唯有如此,基层群众文化舞蹈才能真正“跳”出活力、“舞”出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丽彬 .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创新思路 [J]. 美化生活 ,2025(1):0079-0081

[2] 程维 . 让群众舞蹈更贴近生活—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创新[J]. 戏剧之家 ,2024(15):125-127

[3] 李静 .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辅导方法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0):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