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人文平台构建对青少年审美素养培育的影响

作者

朱毅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5

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文化生活的背景下,青少年审美素养培育面临传统路径与新兴媒介的双重挑战。数字人文平台以技术驱动资源整合与场景重构,为突破时空限制、激活多元审美体验提供了新可能。

一、数字人文平台与青少年审美素养的理论关联

(一)数字人文平台的内涵与技术特征

数字人文平台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以不同的文本、图象、声音、影像等多种模态的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的空间。平台的技术架构包括了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各种前沿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智能化的特点。数字人文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美育的时空局限,更为借助技术实现了美育的艺术资源能够变成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数字化产品。

(二)青少年审美素养的核心维度

青少年的审美素养由低到高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审美判断力,其中感知力主要是指感受艺术的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创造能力主要是在艺术中表达自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判断力是指对某一个美术作品能否辨别出自己心中的正确价值取向,通过对一些美术史与文化常识的学习从而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三者的相互关联正是塑造青少年完整发展链条的过程。

(三)两者的理论契合点

数字人文平台和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培育是有着极好的逻辑关系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赋能审美体验。VR/AR 技术能够还原敦煌壁画历史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艺术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之美;AI 算法可以通过分析经典绘画作品的光影法则辅助青少年解读经典的绘画方法。二是资源整合与个性化的学习。该平台可以整合全球各大博物馆线上的展览供青少年有目的、有兴趣的选择、学习欣赏。三是跨学科融合,数字人文平台可以让艺术创作与其他的技术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将水墨画的风格迁移到数字插画上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科技能力。

二、数字人文平台对青少年审美素养的积极影响

(一)多维审美感知的拓展

数字人文平台通过技术手段重塑青少年的认知维度,构筑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等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交互式及跨文化的审美认知模式。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 (VR) 及增强现实 (AR) 技术打破空间界限,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进入虚拟文化场域开展感知。在敦煌研究院数字项目中,青少年佩戴 VR 眼镜,以毫米级精度欣赏壁画,感受矿物颜料叠加的韵律变化,再结合触觉反馈装置去感受壁画肌理的凹凸起伏,在多种感官同时介入的情景下感受“形神兼备”的全然不同的体验。

(二)审美创造力的激发

数字技术以工具革命和范式革新创造出进入学习和创作世界的低门槛和高自由度,在开拓领域、降低门槛的基础上带给青少年更多发展的可能与创新的空间。比如,青少年使用 AI 辅助创作工具 Midjourney和 StableDiffusion, 将运用风格迁移及 GAN 技术将梵高《星空》笔法的特征迁移到青少年自拍照上,并由此激发出他们探索色彩构成以及情感表达的可能性;借助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实验室虚拟工坊下的Unity 引擎搭建出动态光影装置,观察由光效所形成的光影效果的变化,感受实时参数下自然光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感触与体验,并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其“试错—优化”的反复尝试过程也是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平台打造的数据驱动型评价体系、多元互动机制可以引导青少年的审美判断由最初的情感直觉上升到理性的评判层次,Google 的Art&Culture AI 不仅可以量化解析出一幅古典油画中的黄金分割比、色彩对比度等要素,而且可以把诸如“平衡”“和谐”之类的抽象美学观念具象化为可呈现在眼前的数字模型供青少年学习;他们在虚拟社区DeviantArt 上传自己的作品,接受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用户们的点评。平台也运用算法推演技术,为每个青少年定制个性化成长档案,其大数据分析算法基于用户的喜好,例如发现一个喜欢宋朝院体派风格画风的用户就将获得关于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高清电子图书、修复案例等信息推荐。

三、数字人文平台构建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一)平台构建的技术路径

建设数字人文平台应当兼具技术先进性和人文适配性,需要做好资源数字化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高清扫描、3D 建模、语义标注,例如故宫博物院用4K 超清影象呈现《千里江山图》,并在其中标注颜料、历史背景信息,方便用户查阅。要重视交互设计方面的创新,设计开发出低门槛的工具,包括手势识别工具、语音指令系统等等。比如,开发的“AR 书法临摹系统”就是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来识别笔锋的运笔轨迹,同时跟原帖进行比对,根据效果差异,给出改正建议,方便青少年群体学习书法时有更直接的方式加以把握。

(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跨学科课程设计要克服学科壁垒。比如,把《富春山居图》数字复原项目的考察活动中加入地理课、历史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从画中找景,分析《富春山居图》中小山水布局是怎么与江南大山水地貌发生关联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又表现在哪里。再如,为保持资源时效性,可以设置动态内容更新制度,开展一些文化展会在线直播、与艺术家连线交流等网上参观学团活动。设置“元宇宙艺术前沿”专栏,可以让数字艺术家讲讲 NFT 的创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尝试探索新的艺术形态。

(三)挑战与应对策略

技术伦理风险要靠制度来规避,算法推荐会导致审美趋同化,会过度地推送一些大众化的流行文化内容,忽视了青少年对小众艺术的兴趣。平台可以引入多样的文化评价体系,建立起结合地域、风格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推荐算法,并推出“深度鉴赏”模式,向青少年介绍一些经典艺术门类。加大普惠力度,缩小数字鸿沟。比如,公益组织“数字美育西部行”,可以将 VR 设备以及 VR 相关的师资力量输送到偏僻地区的学校;利用移动美术馆车装载的相关沉浸式设备将数字艺术资源送进乡间课堂。

四、结论

数字人文平台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多元文化的汇聚、智能化分析的手段,使青少年增强了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美育方式,就是把艺术资源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探索的、可体验的一种形式,由单一面向的授人以鱼,转变成多人融入体验的过程。当然背后有技术伦理的风险、数字鸿沟的问题,需要我们依靠提高算法的精准度、普惠性的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的路径来进行规避,所以未来还需要我们在虚实结合上继续推进美育的场景,打造数字人文平台能做培育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为青少年面向数字时代的大发展创造更好的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 沈郑 . 短视频与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报告 [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2):196- 221+ 604- 605.

[2] 尹倩 . 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存在方式的重构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2):96- 112+ 136.

[3] 赵李娟 . 数字技术赋能的高校美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4):129- 131.